前綏的意思、前綏的詳細解釋
前綏的解釋
車前供登車用的挽繩。《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良人惟古懽,枉駕惠前綏。” 清 方文 《吳日生見訪瓦官有贈》詩之一:“前年遺尺素,此日惠前綏。”
詞語分解
- 前的解釋 前 á 指空間,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門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與“後”相對:前面。前邊。前方。面前。前進。前程。 指時間,過去的,往日的,與“後”相對:以前。前人。前此。前科。前嫌。前言。前
- 綏的解釋 綏 (綏) í 安撫:綏撫。綏遠。綏集(安撫和籠絡)。綏靖(安撫使平靜)。 安好:順頌台綏(舊時書信用語)。 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前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馬車(特别是車廂前部)供乘車者上車時攀拉或登車後用以穩定身體的繩索。其解釋需結合古代車制與文獻用例,以下為詳細釋義:
一、 詞義解析
“前綏”由“前”和“綏”構成。
- 前: 指方位,即車輿的前部。
- 綏: 本義為“安”、“安撫”,引申為登車時拉手用的繩索,特指設置在車輿前部或側面的這條繩索。《說文解字》釋“綏”為“車中把也”,段玉裁注:“謂人上車時所把,以安己也…安者,綏之本義。”(《說文解字注》)
二、 具體功能與用法
- 登車輔助: 古人登車(尤其是高大的馬車)時,需拉住“綏”借力而上。此繩索通常位于車廂前方或側面。
- 行車穩定: 登車後,乘車者(尤其是站在車上的尊者)會繼續手執“綏”以保持身體平衡,防止在颠簸中摔倒,體現“安”的本義。
- 禮儀象征: 在禮制嚴格的場合,“執綏”本身也是一種乘車禮儀,體現莊重與規範。例如,《禮記·曲禮上》有“仆人之禮,必授人綏”的記載,指駕車者需将綏遞給乘車者以示恭敬(《禮記正義》)。
三、 文獻佐證
- 《論語·鄉黨》: “升車,必正立,執綏。” 這是最著名的用例。孔子登車後,必定端正站立,手執綏帶。此處的“綏”即指“前綏”,強調了其在乘車儀态中的重要性。朱熹《論語集注》解釋:“綏,挽以上車之索也。”(《論語集注》)
- 《儀禮·士昏禮》: “婿禦婦車,授綏。” 描述婚禮中新郎為新娘駕車,并将綏遞給新娘助其登車,體現了“綏”的實用性和禮儀性(《儀禮注疏》)。
四、 詞義辨析與定位
“前綏”特指車輿前方的綏帶,以區别于其他部位的繩索(如控制馬匹的“辔”)。它是古代車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的出行方式與禮儀規範。現代漢語中,“綏”字此義已不常用,“前綏”一詞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與曆史叙述中。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權威大型語文辭書,對“綏”的“車中繩索”義項有明确收錄與解釋)。
- 《說文解字》及段玉裁注(文字學經典,追溯“綏”字本義)。
- 《論語·鄉黨》及朱熹《論語集注》(經典文獻用例及權威注釋)。
- 《禮記·曲禮上》(記載古代禮儀制度)。
- 《儀禮·士昏禮》(記載古代婚禮儀節,包含“授綏”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
“前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明确解釋:
一、基本含義
前綏指車前供登車用的挽繩,是古代馬車或車輛上用于輔助登車的部件。該解釋在多個權威古籍和現代詞典中均有記載。例如:
- 《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中有“良人惟古懽,枉駕惠前綏”;
- 清代方文《吳日生見訪瓦官有贈》詩提到“此日惠前綏”。
二、字形與字義拆分
- 前:表示方位或時間上的“前方”;
- 綏:本義為“安撫”,但在此處結合語境特指“挽繩”。
三、現代延伸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前綏”引申為“前面的事物對後續發展有重要影響”。然而,這一解釋缺乏古代文獻支持,可能是基于單字釋義的誤讀,建議以傳統解釋為準。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詩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詩十九首》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守己闆授逼懼冰楞常序赤爪子仇嫌傳番出頭鳥打扒角刀匕電子技術定谳帝室東山之府豆萁燃豆杜做反裘負刍付予高絙伎貴裡貴系哈話韓盧逐逡合轍轟趕互言椒房親井底引銀瓶進退可度金庸即序口笛論短道長莽渺滿坐風生麻紙拈花弄月甯戚泥瓦匠藕荷飄風拳夫人渠率人等深情底理市舶詩具水肥順納說得過去素淨同濟大學透額羅猥惰舞詞弄劄五位百法銜橜之虞小桀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