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衛 人, 齊 大夫。《楚辭·離騷》:“ 甯戚 之謳歌兮, 齊桓 聞以該輔。” 王逸 注:“ 甯戚 修德不用,退而商賈,宿 齊 東門外。 桓公 夜出, 甯戚 方飯牛,叩角而商歌。 桓公 聞之,知其賢,舉用為客卿,備輔佐也。” 晉 葛洪 《抱樸子·接疏》:“若積素行乃託政,則 甯戚 不顯於 齊 矣。”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采英奇於仄陋,宣皇明於巖穴,此 甯子 商歌之秋,而 呂望 所以投綸而逝也。”一本作“ 寗 ”。
“甯戚”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主要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以下是關于他的詳細解釋:
甯戚出生于衛國(今河南境内)的貧寒家庭,早年懷才不遇,曾以替人喂牛、趕車為生。他因吟唱《飯牛歌》引起齊桓公注意,歌詞“長夜漫漫何時旦”表達了對明君治世的渴望,齊桓公贊歎其才華,破格提拔為大夫。
甯戚長期擔任齊國“大司田”,主管農業,推行墾荒、薄賦等政策,使齊國經濟迅速強盛,為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基礎。他還著有《相牛經》,是中國最早的畜牧專著,對農業技術發展有重要貢獻。
齊桓公稱其為“齊國之棟梁,君臣之楷模”。後世将其與管仲、鮑叔牙等并列,視為齊國霸業的核心功臣。
關于甯戚的籍貫,存在兩種說法:一為萊棠邑(今山東青島平度),另一為衛國(今河南境内),可能與史料記載差異有關。
其墓葬位于山東平度,稱“甯冢”,曾為當地名勝“甯冢雙松”所在地。清代平度州設“甯公鄉”以紀念他。
“甯戚”既是曆史人物,也是齊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其經曆體現了春秋時期“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政治智慧。
甯戚是一個漢字詞,可用于形容一個人内心平靜、心境安穩的狀态。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人的心情或者環境的安甯與甯靜。
甯戚的拆分部首是瓦(wǎ)和示(shì)。瓦部在這個詞中起到了聲符的作用,示部表示了這個詞所代表的含義。
甯戚是一個由12個筆畫組成的漢字。具體的筆畫順序是:橫、豎、撇、捺、撇、捺、橫、豎、橫、撇、橫、撇。
甯戚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并且在漢代的其他字典中也有記錄。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甯指的是平靜、安甯,而戚表示憂愁、悲傷。因此,甯戚就是指内心平靜、無憂無慮的狀态。
甯戚在繁體中的形式為寧戚,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在字形上略有差異,但含義相同。
在古代,甯戚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不同。根據古代字典的記錄,甯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囟”,戚的寫法也有多種變體,例如“戀”、“戚”等。
1. 他心情甯戚,一臉甯靜的表情。
2. 整個公園的環境非常甯戚,適合散步和放松。
1. 甯靜:形容一個人内心非常平靜。
2. 甯谧:形容環境或心情非常安甯和恬靜。
3. 安甯:指一個人把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條,心境甯靜。
甯靜、安和、甯靜、平和。
煩躁、憂慮、不安、緊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