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進退有度 ”。
“進退可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前進和後退的動作均合乎禮儀或法度,形容言行得體、舉止有章法。與“進退有度”同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孝經》及漢代碑文記載。
進退可度是一個成語,意為在某種情況下能夠自如地進退,找到合適的位置和策略。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辶,筆畫數為11畫。它是由“進”、“退”、“可”和“度”四個字組成。
《進退可度》這個成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它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傳》中:“進退可度,保守中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說在行動和處事方面,要注意進退有度的原則,守持中庸之道,靜心修身,節儉養德。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進退可度”。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進字的古代寫法為辶寸虍口,退字的古代寫法為辶上糸。可字的古代寫法為口牛。度字的古代寫法為廣人千。這些古代寫法與現代的寫法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進退可度》的用法:
1. 在這個複雜的政治局勢下,我們必須進退可度,以保持自己的立場。
2. 作為一名領導者,必須懂得進退可度,避免因決策失當而陷入被動局面。
3. 他在工作中總是能夠進退可度,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妥善處理。
進退可度這個成語沒有特定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