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麻紙的意思、麻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麻紙的解釋

[jute paper] 一種大部分以黃麻為原料生産的強韌紙張

詳細解釋

用麻的纖維做成的紙。《新唐書·藝文志一》:“ 大明宮 光順門 外, 東都 明福 門外,皆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給 蜀郡 麻紙五千番。”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南朝 書家寫字多用麻紙,麻紙别稱布紙,就是用破舊麻布制造的紙。麻紙可供二 王 ( 王羲之 、 王獻之 父子)寫字,精美可以想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麻紙是中國傳統手工紙的重要品類,以麻類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制成,具有悠久曆史和獨特工藝。其詳細釋義及考據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義溯源

    “麻”指大麻、苎麻等韌皮纖維植物,“紙”源于《說文解字》“絮一苫也”,指以纖維絮狀物制成的書寫載體。麻紙即特指以麻纖維為原料的紙張,區别于皮紙(樹皮)、竹紙等其他類型。

  2. 核心特征

    麻紙質地堅韌、紋理粗犷,吸墨性強且耐久度高。漢代《東觀漢記》載蔡倫“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印證麻類纖維為早期造紙核心原料。


二、曆史工藝與文獻記載

  1. 工藝演變

    唐代《初學記》描述麻紙制作需經“漚麻→蒸煮→舂搗→抄造→晾曬”等工序。敦煌石室出土的唐代麻紙文書(如S.543v號遺書)曆經千年仍保存完好,實證其耐候性。

  2. 典籍認證

    宋代《文房四譜·紙譜》稱:“蜀中多以麻為紙”,指出四川為麻紙主産區;明代《天工開物》更詳載“凡紙質用楮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用麻者為麻紙”,明确分類标準。


三、文化價值與權威考據

  1. 官方文書應用

    唐代宮廷文書專用“白麻紙”,《唐會要》卷三十五載:“凡赦書、德音、立後、建儲……用白麻紙”,體現其政治權威性。故宮博物院藏唐代《刊謬補缺切韻》即為麻紙寫本珍品。

  2. 古籍修複依據

    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中心遵循《古籍修複技術規範與質量标準》(GB/T 30227-2013),規定修補珍貴典籍需選用“仿古麻紙”,因其纖維結構與古紙兼容性最佳。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敦煌研究院《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中華書局
  3. 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國造紙史話》,潘吉星著,商務印書館
  5. 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技藝》,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麻紙是中國古代以麻類纖維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種紙張,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以下為綜合解釋:

  1. 原料與特性
    以黃麻、破布、舊麻布等纖維為原料制成,質地堅韌且耐用。白麻紙表面光滑、背面粗糙,黃麻紙稍厚且顔色偏黃。

  2. 曆史發展
    起源于漢代,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逐漸普及,成為唐代官方文書的主要用紙。例如《新唐書》記載唐代太府每月向蜀郡采購麻紙五千番。

  3. 分類與用途
    主要分白麻紙和黃麻紙,另有桑麻紙等衍生類型。白麻紙多用于書畫創作(如王羲之中年時期作品),黃麻紙則用于軍旅文書、賦稅減免等官方用途。

  4. 文化影響
    宋代藏經麻紙因質地優良被文人珍藏,唐代白居易《杜陵叟》等詩詞中亦提及麻紙,反映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使用。

  5. 工藝傳承
    元代文獻記載麻紙制作工藝進一步精細化,例如通過改進紙張流麗性便于書寫。

需注意,部分網頁内容存在重複(如與4對蔡倫改進的描述),建議參考權威來源(如、5)獲取更準确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拔補八采白鸾绫報主倍殊編譯程式拆卷赤文刍牧樗蒱此次詞藝撮抄兜圍堆笑躲賬飛紅風靡一世奉使焚坑給谏廣舄候官渾名嫁名進廒凈床緊峭金人偈曆合臨途柳星張漫漶支離蒙漪名榜命終哪搭排滿盤星鋪謀謙道羟氨基欺绐欽和麴道士榷管榮國聖教序省脈神品詩商壽司水堿絲絇歎愛啴咺挺子推聾作啞畏怯下陵上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