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定谳的意思、定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定谳的解釋

[decide on a verdict] 定案;定罪(谳:議罪)

詳細解釋

(1).指司法上的定案。谳,議罪。 清 袁枚 《新齊諧·趙文華在陰司說情》:“ 京 與婢皆伏罪不敢置辯。将定讞矣,忽報 趙尚書 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春間将 和珅 定讞時,已明降諭旨,凡依附 和珅 者,概不必株連。” 許地山 《兇手》:“從來人命關天關地,豈有沒個屍親來告,隻憑兩個光棍一告,便成定谳。”

(2).猶定論。《龔自珍全集·語錄》:“千古論 晦庵 者,當以 陳同甫 對 孝宗 之言為定評定讞,此外不足較也。” 郭沫若 《石鼓文研究·再論石鼓文之時代》:“ 馬 氏既遠道以鴻文馳教,并諄諄以‘不吝往復,俾此物時代竟成定讞’相勸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定谳(dìng yàn)是漢語中的一個法律術語,具有特定的司法含義,主要表示對案件作出最終判決或裁定的過程與結果。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解析

    • 定:意為“确定”“最終決定”。
    • 谳:古指審判定罪,引申為“評議案件、判決”。

      二字組合強調對案件的終局性司法裁決。

  2. 法律定義

    指司法機關(尤指法院)對訴訟案件審理終結後,依法作出的生效判決或裁定,具有法律強制力與不可推翻性(除法定再審程式外)。

    例:刑事案件經三審終審後“定谳”,被告需依判決執行刑罰。


二、權威辭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對案件作出最後的判決。”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6.)

  2. 《辭海》(第七版)

    釋為:“定案;最終判決。”

    (來源: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3. 《漢語大詞典》

    引清代文獻《聊齋志異》例證:“獄已定谳,非卿力不能挽回。”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三、司法實踐中的用法

  1. 終局性特征

    定谳标志着訴訟程式終結,如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即定谳)。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58條)

  2. 曆史語境

    古代司法中,“谳”特指刑部或大理寺對死刑案的複核,如清代“秋審定谳”制度。

    (來源:張晉藩. 中國司法制度史[M].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四、延伸用法與誤區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 商務印書館, 2016.
  2.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Z].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3.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Z]. 2018年修正.
  4. 張晉藩. 中國司法制度史[M].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網絡擴展解釋

“定谳”是一個法律術語,指司法程式中的最終定案或定罪,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定”(确定)和“谳”(議罪、審判)組成,表示案件經過法定程式後作出最終判決。例如:“全案定谳”指案件已全部查清,終審判決生效。

  2. 用法與延伸

    • 司法定案:指刑事案件經審理後判決結果不可更改,如清代袁枚《新齊諧》中“将定讞矣”即指即将結案。
    • 引申為定論:在文學或學術語境中可表示“最終結論”,如郭沫若用“定讞”形容學術争議的終結。
  3. 現代使用示例
    常見于法律文書或新聞,例如:“英商林克穎酒駕案遭判刑4年定谳”(案例),表明判決已終局。

  4. 詞源與結構
    “谳”本義為審判定罪(《說文解字》),作動詞時指上報案情或審議案件。與“定”組合後,強調司法程式的終結性和權威性。

注意:該詞在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文學語境。如需具體案例,可參考、4中的清代和當代司法實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百僚百什百聽不厭本島邊限駁辨不辦辰暮麤暴打粗點籍短暗督過遁避梵聲飛地分宅父權拱揖指撝海之歌話不相投皇子坡隳脞彙刻虎狼心火劑金魚蟲峻刑科網狂瞽之言匡士狂司馬蠟日龍君泷吏南山叟甯戚歌拟儀丕揚破甲彈裒綴耆長騎官卿衮青靠晴爽清源正本瓊乳岐婆裘鐘曲述任氣日下宂隘噬負酸迂體國飨國相渾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