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retical ideas;fallacy;heresy] 不正當的議論、主張
辟邪說
荒謬有害的言論。《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 宋 蘇轼 《道德》:“去聖益遠,邪説滋熾。” 清 唐孫華 《贈趙松一》詩:“邪説既紛紜,大道日離畔。” 老舍 《二馬》第五段:“她跑了,咱們還要她……自要她肯不再念那些邪說謬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邪說漢語 快速查詢。
“邪說”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不正當、荒謬有害的言論或主張。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與主流思想或正确理論相悖的言論,常帶有誤導性和危害性。例如“歪理邪說”“異端邪說”等用法,均強調其非正當性。該詞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如《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息邪說,距诐行”,即批判錯誤言論。
核心特點
典型用例
近反義詞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分析,可參考(《孟子》解析)及(曆史人物應對邪說的實例)。
邪說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錯誤、錯誤的觀點、謬論,或者指以邪惡為目的的言論、主張。它與主流觀點相悖,常常存在誤導性或誘導性,并可能對社會産生負面的影響。
邪說的拆分部首是⻏(右邊是冂),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邪說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邶風·邪說》中,此處“邪說”指錯誤的言論和觀點。隨後,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文學、哲學和政治等領域中,用來表達對特定觀點的反駁或批評。
邪說的繁體字為「邪說」。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邪字的形狀和現代稍有差異。古時的邪字在上部多畫一橫,形狀更加複雜。例如,可以參考西漢時期的銅鏡銘文,邪字的形态與現代略有不同。
1. 他的觀點是邪說,不值得我們追隨。
2. 不要信那些散布邪說的言論,應該依靠科學和事實。
3. 這本書充斥着各種邪說,需要以批判的眼光來閱讀。
固執邪說、邪說家、邪說論調、邪說傳播。
錯誤觀點、謬論、歪理。
正确觀點、真理、正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