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脫戶的意思、脫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脫戶的解釋

指全家脫漏戶籍。《唐律·戶婚·脫戶》:“諸脫戶者,家長徒三年,無課役者減二等,女戶又減三等。” 長孫無忌 疏議:“率士黔庶皆有籍書,若一戶之内盡脫漏者,所由家長,合徒三年。”《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六年》:“六月庚午, 遼主 命諸路檢校脫戶,罪至死者原之。”《元典章·刑部八·禁誘略》:“此等多系南人,終恐不能安居,一旦流移四方,徒令有司受脫戶之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脫戶”是一個古代法律術語,指全家脫離或漏報戶籍的行為,屬于戶籍管理中的違法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脫戶”指一戶家庭完全脫離官方戶籍登記,未履行戶籍申報義務。該詞由“脫”(脫離、遺漏)和“戶”(家庭戶籍單位)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脫離戶籍”。

二、法律依據與處罰

  1. 唐代規定
    《唐律·戶婚·脫戶》明确:“諸脫戶者,家長徒三年;無課役者減二等,女戶又減三等。”

    • 家長作為責任人,最高可判三年徒刑;
    • 若家庭無需承擔賦稅勞役(無課役),刑罰減輕兩等;
    • 女性為戶主的家庭(女戶),刑罰再減輕三等。
  2. 曆史延續

    • 宋代《續資治通鑒》記載遼道宗曾下令核查脫戶,對死罪者予以赦免。
    • 元代《元典章》提及脫戶可能導緻官員被追責。

三、字義分解

四、社會背景

古代戶籍制度是稅收、征兵的基礎,脫戶行為會直接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社會管理,因此曆代法律均嚴懲此類行為,尤其強調家長責任。

“脫戶”反映了古代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其法律條文體現了戶籍與賦役制度的緊密關聯,以及對家庭責任人的嚴厲約束。

網絡擴展解釋二

脫戶

脫戶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tuō hù”,意為不再屬于某個家族或戶籍。它是由脫和戶兩個字組合而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脫字的部首是辵,總筆畫數為7;戶字的部首是戶,總筆畫數為4。

來源和繁體

脫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當時的戶籍是十分重要的身份标識。如果一個人被脫離了原有的家族或戶籍,就被稱為脫戶。在現代社會,脫戶主要指的是取消戶籍關系。繁體字“脫戶”和簡體字“脫戶”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脫戶可以寫作“脫戶”。在繁體字中,“脫”字的下部分有一個“月”形狀的部分,上面有一個“戈”形狀的部分,代表剝離、脫離原本的家族或戶籍。“戶”則是一個矩形的形狀,代表家庭或戶籍。

例句

1. 他決定脫戶,尋找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2. 在古代,脫戶意味着與家族和社會的徹底斷絕。

組詞

脫戶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 脫籍(tuō jí):取消學校或組織的成員資格。

- 脫産(tuō chǎn):指工人、農民等暫時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

近義詞和反義詞

脫戶的近義詞是“除名”、“解除戶籍”;反義詞是“入戶”、“加入家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