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脫戶的意思、脫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脫戶的解釋

指全家脫漏戶籍。《唐律·戶婚·脫戶》:“諸脫戶者,家長徒三年,無課役者減二等,女戶又減三等。” 長孫無忌 疏議:“率士黔庶皆有籍書,若一戶之内盡脫漏者,所由家長,合徒三年。”《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六年》:“六月庚午, 遼主 命諸路檢校脫戶,罪至死者原之。”《元典章·刑部八·禁誘略》:“此等多系南人,終恐不能安居,一旦流移四方,徒令有司受脫戶之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脫戶”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詞彙,目前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均未收錄該詞條。根據漢字構詞法及曆史文獻推測,“脫戶”可能指代以下兩種含義:

  1. 脫離戶籍

    古代戶籍制度中,“脫戶”指家庭成員未經官府允許私自脫離原戶籍的行為。例如《唐律疏議》卷十二記載:“諸脫戶者,家長徒三年”,反映出古代對戶籍管理的嚴格性。此類行為多與逃避賦稅、兵役相關。

  2. 脫離家庭單位

    在宗法社會語境下,可指個人脫離家族獨立生活。《宋史·食貨志》曾提及“單丁脫戶”現象,描述無兄弟的成年男子另立門戶的情況,這類用法多出現于社會經濟史文獻。

由于該詞未被現代規範詞典收錄,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脫籍”“遷出戶籍”等标準表述。如需深入考據,可參閱《中國曆史大辭典》或咨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發布的《現代漢語疑難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脫戶”是一個古代法律術語,指全家脫離或漏報戶籍的行為,屬于戶籍管理中的違法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脫戶”指一戶家庭完全脫離官方戶籍登記,未履行戶籍申報義務。該詞由“脫”(脫離、遺漏)和“戶”(家庭戶籍單位)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脫離戶籍”。

二、法律依據與處罰

  1. 唐代規定
    《唐律·戶婚·脫戶》明确:“諸脫戶者,家長徒三年;無課役者減二等,女戶又減三等。”

    • 家長作為責任人,最高可判三年徒刑;
    • 若家庭無需承擔賦稅勞役(無課役),刑罰減輕兩等;
    • 女性為戶主的家庭(女戶),刑罰再減輕三等。
  2. 曆史延續

    • 宋代《續資治通鑒》記載遼道宗曾下令核查脫戶,對死罪者予以赦免。
    • 元代《元典章》提及脫戶可能導緻官員被追責。

三、字義分解

四、社會背景

古代戶籍制度是稅收、征兵的基礎,脫戶行為會直接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社會管理,因此曆代法律均嚴懲此類行為,尤其強調家長責任。

“脫戶”反映了古代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其法律條文體現了戶籍與賦役制度的緊密關聯,以及對家庭責任人的嚴厲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

百卉榜文罷民長喟怊怅沖孺傳達村沽邨舍吊祠狄隸第一線頓河發斂奉真忿郁夫己氏負絫覆露根據盤互謌舞鼓兵過聽旱熯和理合龍橫眉努目懷感慧心腳力人解舍解逐谲狯考驗窾窾冷鋪林魈靡濫南元逆珰疲極籤揭騎白鹿三元薩其馬生獲生員駛動豕喙世界上順幸嗣人滖灖訴屈他動詞天邊外推拿王家癖無怨無德險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