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enerous;open-minded]∶心胸開闊,性格開朗
潇灑豁達
(2) [open]∶開通;通敞
豁達來風涼
(1).通敞。 三國 魏 劉桢 《公宴詩》:“華館寄流波,豁達來風涼。” 唐 劉禹錫 《遊桃源一百韻》:“依微聞雞犬,豁達值阡陌。” 清 劉大櫆 《浮山記》:“有洞穹然跨峰之脊,左右豁達。”
(2).通達曉暢。 元 戴表元 《洪潛甫詩序》:“始時 汴梁 諸公言詩,絶無 唐 風,其博贍者謂之 義山 ,豁達者謂之 樂天 而已矣。”
(3).規模宏大。 唐 高適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詩之十:“ 禹 功本豁達, 漢 跡方因循。”
(4).胸襟開闊;豪爽大方。 唐 高適 《崔司錄宅燕大理李卿》詩:“豁達常推海内賢,殷勤但酌樽中酒。”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一:“ 太祖 聰明豁達,知人善任。”《紅樓夢》第五回:“那 寶釵 卻又行為豁達,隨分從時。”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正如 中國 所謂叛道,人羣共棄,艱于置身,非強怒善戰豁達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5).通脫。 唐 李颀 《贈張旭》詩:“ 張公 性嗜酒,豁達無所營。”
“豁達”是一個形容人性格或胸懷的詞語,具體含義如下:
指心胸開闊、性格開朗,能夠寬容接納他人觀點,不受外界困擾。常用來形容人的豁達大度或通敞的環境(如建築)。
性格特征
表現為不計較得失,例如:對他人過錯不記恨、不因失敗耿耿于懷。唐代劉禹錫的詩句“豁達值阡陌”也體現了開闊的意境。
處世态度
包含大度、寬容、灑脫的特質,如歐陽修評價蘇轼時的豁達胸襟,或王維“坐看雲起時”的超然。
境界層面
被視作一種人生高度,強調博大的胸懷和通透的智慧,如《搜狗百科》将其定義為“人生最高境界之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引用或曆史典故,可參考、10等來源。
《豁達》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心胸開闊,不受困擾,能夠平和地面對困難和挫折,保持積極樂觀的态度。
《豁達》的部首是豆 (dòu),共有16個筆畫。
《豁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水曲則行曲,土豆則行豆,山石有形,則豁然開朗。”意為遇到曲折困難時,心胸豁然開放。
《豁達》的繁體字為《豁達》。
在古代,漢字“豁”字的寫法為“?+“了”。這個字由“日”表示太陽,表示光亮,古人用太陽的明亮照亮心靈的狀态來表達“豁達”。而“達”字在古代的寫法為“刀+忄+一”,刀表示形狀,忄表示心,一表示觸及目标,合起來表示心靈的觸及目标,即能明白、通達之意。
1. 他心胸開闊,對待事情總是非常豁達。
2. 面對挫折,他能夠保持豁達的心态,不輕易放棄。
3. 這位老師豁達樂觀,總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
豁達心胸、豁達大度、豁達開朗、豁達樂觀
開朗、樂觀、心胸寬廣、灑脫、胸懷寬廣
狹隘、執拗、心胸狹窄、固執、偏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