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麋,通“ 蘪 ”。《爾雅·釋草》:“萿,麋舌。” 郭璞 注:“今麋舌草,春生,葉似舌。”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其陸卉則紫鼈、緑葹、天著、山韭、雁齒、麋舌、牛脣、彘首。”
“麋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麋舌”指一種草本植物,其名稱中的“麋”為通假字,通“蘪”(音同“糜”)。該植物在《爾雅·釋草》中被記載為“萿,麋舌”,并描述其“春生,葉似舌”。
古籍與文學例證
南朝梁沈約的《郊居賦》中曾列舉多種植物,包括“雁齒、麋舌、牛脣、彘首”,表明“麋舌”在古代文學中作為典型植物名稱出現。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獻引用,且多數解釋源自《爾雅》等經典著作的考據。
補充說明:關于“麋舌”的具體形态或藥用價值,現有資料未提供詳細信息,可能因文獻記載有限或名稱演變導緻失傳。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爾雅》原文或植物學古籍。
《麋舌》這個詞指的是麋鹿的舌頭部分,常用來形容食物的味道十分美味,讓人欲罷不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麋鹿被認為是一種珍稀的動物,所以與麋鹿相關的詞語往往帶有珍稀和美味的意思。
《麋舌》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麋”字的部首為犭,總計有12畫;“舌”字的部首為舌,總計有6畫。
《麋舌》的繁體字為「麋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尤其是字體的變化比較明顯。據了解,古時候《麋舌》這個詞的寫法為「麛舌」。
以下是使用《麋舌》這個詞的例句:
1. 這道菜的味道好極了,簡直是麋舌般的享受。
2. 這家餐館的招牌菜真是一絕,每次吃都讓我感受到麋舌的美味。
組詞:麋皮、鹿舌、麋角。
近義詞:鹿舌、鹿茸、鹿尾。
反義詞:劣質、難以下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