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評量的意思、評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評量的解釋

(1).量度;估量。《爾雅·釋言》“賦,量也” 晉 郭璞 注:“賦稅所以評量。” 郝懿行 義疏:“量者,《説文》雲:‘稱輕重也。’……《周禮·序官》‘量人’注:‘量,猶度也。’……《魯語》雲:‘賦裡以入,而量其有無。’然則賦斂、賦稅即為量入,賦布、賦予即為量出。賦之為言橅也。橅,揣料。”

(2).評判衡量。 唐 澄觀 《華嚴經疏鈔懸談》卷二一:“今初語業為體者是标,語即聲也。謂佛語下,别顯其相,謂唱號言辭、評量論説。” 明 周履靖 《錦箋記·晝錦》:“我呵年當貌當,雙擁着 英皇 ,美風情一任千載評量。” 魯迅 《華蓋集·并非閑話(三)》:“去年,我曾向DF先生提議過,以為該有人搜羅了各處的各種定期刊行物,仔細評量,選印幾本小說集,來紹介于世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評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評估和測量,指通過一定的标準、方法或工具對事物(如人的能力、知識水平、工作績效、事物的質量、效果等)進行評判、衡量和估量。

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如下:

  1. 釋義核心:評估與測量

    • 評 (píng): 指評論、評判、評定。側重于依據标準或準則做出判斷、評價,帶有分析和判斷的性質。例如:評分、評價、評議。
    • 量 (liàng): 指測量、衡量、估量。側重于用某種尺度或工具來确定事物的數量、程度、水平或價值。例如:測量、計量、估量。
    • 組合義: “評量”結合了“評”的判斷性和“量”的測量性,強調通過系統的方法或工具,對事物的性質、水平、價值或效果進行評判和量化(或定性)的測定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主觀的評價,也力求客觀、有依據的衡量。
  2. 應用場景:

    • 教育領域: 這是“評量”最常用的領域之一,指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力發展、知識掌握程度等進行測量和評價。例如:學業評量、教學評量、标準化評量。它比單純的“考試”含義更廣,包含多種評估方法(測驗、觀察、作品評價、檔案袋等)。
    • 人力資源管理: 指對員工的工作表現、能力素質、潛力等進行評估和衡量。例如:績效評量、能力評量。
    • 研究領域: 在社會科學、心理學、醫學等領域,指使用量表、問卷、測驗等工具對研究對象(如心理狀态、行為、治療效果等)進行測量和評估。
    • 質量評估: 對産品、服務、項目或系統的質量、效果、效率等進行評判和測量。
  3. 與近義詞的細微區别:

    • 評價: 更側重于價值的判斷和評論,主觀性相對更強,不一定強調具體的測量過程或量化結果。
    • 評估: 含義與“評量”非常接近,常可互換。但“評估”有時更側重于對價值、意義、影響等的估計和判斷,而“評量”更明确地包含了“測量”的内涵,強調通過工具或方法獲得數據或信息的過程。
    • 測量: 更側重于用工具或方法确定具體的數值、尺寸、程度等,客觀性更強,但可能不包含“評”的價值判斷部分。
    • 測評: 是“測試”和“評價”的結合,常用于指通過測驗的方式進行評價,與“評量”在教育等領域含義高度重疊。

“評量”是一個融合了“評判”與“測量”雙重含義的動詞,指運用系統的方法、标準或工具,對人或事物的特性、水平、價值、效果等進行評判、衡量和估量的過程。它在教育、管理、研究等領域應用廣泛,強調評估過程的系統性和依據性,旨在獲得相對客觀、可靠的信息以做出判斷或決策。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評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應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量度與估量:指通過具體方法對事物進行測量或估算。例如《爾雅·釋言》中提到“賦稅所以評量”,這裡的“評量”側重于經濟層面的測算。
  2. 評判與衡量:指對人或事物的質量、能力等進行判斷和評估。例如現代教育中常用“學生自我評量”來檢測學習成果。

二、應用場景

  1. 教育領域:用于分析學生學習行為或課程成效,如輔仁大學通過多角度評量探讨醫學倫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2. 工作考核:企業對員工業績進行評量,如總公司每月評量分支機構的工作成果。
  3. 選拔标準:選美比賽中,評量不僅關注外貌,還包括氣質、才華等綜合因素。

三、注意事項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近義詞辨析,可進一步查閱《爾雅》《華嚴經疏鈔懸談》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保報到筆詞草鞋錢娼女長秋車輛陳篇赤實鋤頭大矩遞衰丢盔棄甲都竈端月奪膽訛綳凡生複回麸炭公薦公開審判宮線喊聲胡非渾水火上弄凍淩貨真價實江妃佩皦白截割解人積分學急霤靜逸卡片可許匡拂困蒙老鸹翎買市麻稭蜜柑魔侯羅年成判别式旁喻破弊樵海青肚皮猢狲缺轶鬙兒史職霜糖騰達飛黃鐵甕鐵峽徒食無泥無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