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懷哀痛。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終朝未餐,則嚣然思食;而 曾子 銜哀,七日不飢。” 晉 陶潛 《悲從弟仲德》詩:“銜哀過舊宅,悲淚應心零。” 唐 韓愈 《祭十二郎文》:“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緻誠。”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銜哀存父老,主祭失元良。”
“銜哀”是漢語中表達深沉哀思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分析:
一、基本釋義
“銜哀”指心懷哀痛,形容将悲痛情緒長久存于心中。該詞由“銜”與“哀”構成:“銜”本義為用嘴含物,《說文解字》釋為“馬勒口中”,引申為懷藏、含忍之意(《漢語大詞典》);“哀”指悲傷情感,《禮記·檀弓》鄭玄注“哀,恸也”。二字組合後形成“含藏悲痛”的複合意象。
二、典籍用例
此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三國時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複多病,顧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叙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雖未直用“銜哀”,但所述情境正合“銜哀”内涵(《昭明文選》李善注)。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十二亦有“聖人未嘗銜哀”的否定式例證。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銜哀”屬于書面雅語,多用于悼念文字或文學創作。其近義詞包括“銜悲”“含哀”,反義詞為“銜歡”。該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情感表達的節制性要求,符合《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所強調的哀而不傷原則(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銜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án āi,其核心含義是心懷哀痛,多用于表達對逝者或不幸事件的深切哀悼。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典文獻中的使用
常見于古代詩文,如:
現代應用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悼詞、挽聯,例如:
“銜哀”不僅體現個人情感,還蘊含對逝者的尊重與責任,常見于中華文化中強調的“慎終追遠”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或例句,可參考《嵇康集》《韓愈文集》等古典文獻。
百八真珠白薠飽飛保路運動差人吃糧不管事垂虹麤怪單刺道性答問如流打浴雕欄鳳凰巢伏犀蓋碗更為更造貢珍乖人過賣故曲後綴灰姑娘獲咎幾案金本位金碧輝映君長炬燭狂墨卵幕杯顱颡馬兜零梅仙洞面蠒判斷句袍仗潛玉穹祇楸英全美沙魚皮折捶拾人涕唾事實婚氏族志殳蟲水漫金山水衣四衛竦慕蓑笠投食脫或味感武節霞樓逍遙巾邪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