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懷哀痛。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終朝未餐,則嚣然思食;而 曾子 銜哀,七日不飢。” 晉 陶潛 《悲從弟仲德》詩:“銜哀過舊宅,悲淚應心零。” 唐 韓愈 《祭十二郎文》:“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緻誠。”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銜哀存父老,主祭失元良。”
“銜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án āi,其核心含義是心懷哀痛,多用于表達對逝者或不幸事件的深切哀悼。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典文獻中的使用
常見于古代詩文,如:
現代應用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悼詞、挽聯,例如:
“銜哀”不僅體現個人情感,還蘊含對逝者的尊重與責任,常見于中華文化中強調的“慎終追遠”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或例句,可參考《嵇康集》《韓愈文集》等古典文獻。
銜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懷着悲痛的心情”。銜哀的拆分部首是“行”和“口”,部首是指漢字中具有相同意義或相同形狀的部分,順序是從左到右的。
銜哀的筆畫數目是4畫,筆畫是指漢字中劃分的基本筆畫數量。筆畫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
銜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周南·關雎》中,其中一句詩是“銜此鹿鳴,心之憂矣”。後來,銜哀逐漸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描述人們因傷心、悲痛而無法言語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銜哀的寫法是“銜哀”,其中的部首和筆畫數目與簡體字相同,隻是字形上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銜哀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銜哀的古字形為“衘”,由“行”和“兼”組成,意思是“懷憂愁之情”。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見了。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銜哀這個詞,例如:“他銜哀的離開了,留下了深深的憂傷。”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因悲傷而離開,并留下了悲痛的心情。
一些與銜哀相關的詞語包括:哀痛、悲傷、懷憂、悲痛等。這些詞語可以用來描述人們在失去親人或經曆悲痛事件時的内心感受。
銜哀的反義詞可能是“歡樂”或“喜悅”,因為它們表示相反的情緒和心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