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沉香。常綠亞喬木,木材為一種珍貴的香料。 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諸玩》:“餘家有火浣布尺餘……後為 趙孟儀 借去,不還。又蠟沉一株,重二十餘兩,亦白沒焉。”
“蠟沈”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主要解釋如下:
指沉香
蠟沈(拼音:là shěn)指沉香,是一種常綠亞喬木的木材,屬于珍貴的香料。其木質部分因含有樹脂而散發獨特香氣,常用于制作香料或藥材。宋代文獻《志雅堂雜鈔·諸玩》中曾提到“蠟沉一株,重二十餘兩”,印證了其作為香料的曆史用途。
詞源與發音
該詞由“蠟”(指油質物質)和“沈”(通“沉”)組成,部分文獻中“沈”讀作“shěn”,與“沉”同義,強調木質沉水的特性。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提到“蠟沈”作為成語,讀作“là chén”,比喻精神消沉或意志衰退,如宋代歐陽修《伶官傳序》中的引申用法。但此解釋與主流含義差異較大,可能為誤傳或特定語境下的罕見用法。
可通過(查字典)、(漢典)等來源獲取更詳細的曆史用例。
《蠟沈》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指的是蠟封灌煩瑣、排難解紛的公文。通常用于形容繁瑣複雜的文件或磋商過程。
《蠟沈》的拆分部首是虍(熊字旁)和水(三點水)。其中,虍表明該字是有關虎類動物的,而水則表示液體或液态物質。
根據漢字的基本構造規則,虍有2劃,水有4劃。所以,《蠟沈》一共有6筆。
《蠟沈》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戲曲《西華山》中,由明代戲曲家鄭光祖創作。這出戲以明朝永樂帝在西華山修行為背景,流露出作者對當時政治議題的關注。
《蠟沈》的繁體寫法為「蠟沉」。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蠟沈》一詞也不例外。在古代,它們的寫法可能是「蠟瀋」等。
1. 公司的文書工作太繁雜了,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蠟沈。
2. 這個合同的内容太多,簡直是一份蠟沈。
蠟燭、蠟像、蠟筆、蠟紙、蠟爐等。
文牍繁瑣、紛紛擾擾、衆多文書等。
簡潔明了、簡便之事、簡易文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