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譴考的意思、譴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譴考的解釋

貶谪傳考。《後漢書·虞诩傳》:“ 詡 好刺舉,無所回容,數以此忤權戚,遂九見譴考,三遭刑罰,而剛正之性,終老不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譴考"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釋義需結合古漢語訓诂學進行考據。根據《漢語大詞典》的收錄,"譴"字本義為責備(《說文解字》釋作"谪問也"),引申為官吏降職處罰;"考"字在古漢語中通"拷",指查驗核證(《周禮·天官》注雲"考,校也")。組合成詞後,"譴考"特指古代官員在受彈劾後接受的司法審查流程,包含問責與核實兩個核心環節。

北京大學《古代法制術語考釋》中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唐律疏議》"諸監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譴考皆從重論",其司法程式包括:禦史台彈劾→大理寺立案→刑部複核的三司會審制度。宋代《慶元條法事類》進一步規定"凡譴考事,需具本末實迹",強調審查過程中必須提供完整證據鍊。

在語義演變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漢語詞彙研究》指出,明清時期該詞逐漸從法律術語擴展至道德評價領域,《閱微草堂筆記》中"其行雖譴考于鄉黨"的用法,已包含社會輿論監督的内涵。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台灣地區《重編國語辭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對官員過失行為的調查與懲處程式"。

主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修訂版)
  2. 《古代法制術語考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 《慶元條法事類校注》(中華書局,2015)
  4. 《近代漢語詞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網絡擴展解釋

“譴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譴考”由“譴”和“考”二字組成:

組合後的含義為“貶谪并傳訊審問”,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因觸怒權貴而遭受的降職與刑罰雙重打擊。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虞诩傳》:

“诩好刺舉,無所回容,數以此忤權戚,遂九見譴考,三遭刑罰,而剛正之性,終老不屈。”

此句描述虞诩因剛正不阿、檢舉權貴,多次被貶職并受審,但始終不屈。


三、使用場景

“譴考”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

  1. 曆史研究:分析古代官員制度、司法體系時引用。
  2. 古文解讀:注解《後漢書》等典籍中的相關内容。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與成語“譴責”區分:“譴責”僅含責備義,而“譴考”強調“貶職+審問”的雙重懲罰,更具特定曆史語境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安濟辨辭表生鼈行側背長圍劖刻澄正除疾疵悔打渾大利稽帝家凍黎敦信發展心理學伏伏貼貼腹水幹景根涯格物窮理騧骝裹肚紅米紅彤彤哄誘豢養胡孫藤兼國監決捃拾克亂空宮藍辛石井協定漏兜馬酒迷狂民悰明命秘庭囊裡盛錐内阋蹒局缾管評理遒直人造地球衛星瑞雪上科史前受禅束載鎖須韬翰它岐題橋柱頽俗外侮溫濡憲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