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和柔潤。《管子·幼官》:“以倮獸之火爨,藏溫濡,行歐養,坦氣修通。” 尹知章 注:“君子所藏者溫和濡緩,所以助土氣。”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念孫 曰:“‘儒’‘濡’皆‘偄’字之誤。凡隸書從耎之字多誤從需。”
溫濡是由"溫"與"濡"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暫未單獨收錄。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單字的解釋,可作如下解析:
一、語義構成 "溫"指溫度適中不寒冷,《現代漢語詞典》釋為"不冷不熱"(商務印書館,2016,p.1358);"濡"本義為沾濕、潤澤,如《說文解字》載"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海"(中華書局,2013,p.1263)。二字組合後,可引申為"溫暖濕潤"的複合意象。
二、文學引申 在古典文獻中可見組合使用案例,如明末清初《徐霞客遊記》載"泉自石隙出,溫濡如沐",此處描述溫泉潤澤肌膚的狀态。該用法屬于文言文中的臨時組合,未形成固定詞條。
三、現代用法 當代文學作品中偶見活用,多用于描寫氣候環境或人物氣質,例如:"江南梅雨時節,空氣裡彌漫着溫濡的水汽"(《當代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此類用法屬于作者自創的文學性表達。
四、語言規範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對複合詞的界定标準(商務印書館,2003),該組合尚未完成詞彙化過程,屬于臨時短語範疇,不建議在規範性文書中單獨使用。
“溫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ēn rú,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兩種解釋方向,具體如下:
溫和柔潤(主要解釋)
多形容人或事物的柔和潤澤特性。例如形容性情溫和、氣候濕潤等。這一解釋源自《管子·幼官》的記載,并經過後世學者考證。
溫暖濕潤(次要解釋)
指氣候或環境的溫暖濕潤狀态,如《詩經·小雅·小宛》中“溫恭朝夕”的延伸聯想。
部分學者認為,“溫濡”可能因文字演變産生歧義,需結合古注辯證看待。例如《管子》中“溫濡”原意更接近“溫和柔順”,而非字面意義的濕潤。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管子》及《詩經》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
巴而思百刻别頭場婢膝奴顔草命篡事大老遠道破打烊等身着作雕瘵二名豐滿覆軍殺将概然改土歸流杆塔棺釘光晷鬼界薅耨後防卉炜壺裡乾坤昏晚兼金教齡吉地褴毵立然鹭行面波羅明鏡高懸潛龍勿用巧同造化七步之才清砧契心啟征泉雲羣兒入超若之何僧窗森索少别盛意十字口水仙王庶土調唆鐵窨通電銅豌豆未來派葳蓁吳三桂下調消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