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緩行不前貌。《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那太醫卻是個老者,鬚鬢皓然,步履蹣跼。”
“蹒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形容行走時腳步不穩、緩慢前行的姿态,通常用于描寫人因年老、體弱或醉酒等原因導緻的步履蹒跚。例如《醒世恒言》中描述老者“鬚鬢皓然,步履蹣跼”。
字詞拆分
使用場景
除形容具體動作外,也可比喻事物進展緩慢或不穩定。例如:“計劃因資金問題蹒局不前”。
同源詞與辨析
與“蹒跚”含義相近,但“蹒局”更強調行動受限的局促感,而“蹒跚”側重步伐搖晃不穩,現代漢語中後者使用更廣泛。
權威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小說《醒世恒言》,現代多用于文學描述,口語中較少使用。
總結來看,“蹒局”是一個兼具動作描寫與抽象比喻的詞彙,適用于文學或特定語境中對遲緩、不穩定狀态的刻畫。如需查閱更多原始例句,可參考《醒世恒言》或漢典等來源。
蹒局(ㄆㄢˊ ㄐㄩˊ)是一個多音字,有多種不同的意思。它可以指代一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也可以表示它的來源,繁體字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蹒局的部首是足(步似足)。它的總筆畫數為19。
蹒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廣韻》一書中,是古代漢語的一部字典。它記錄了當時使用的漢字的讀音和意義。蹒局在這本書中被定義為“蹒遲”的意思,意即行動不靈活,舉步艱難。
蹒局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蹣跼」。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蹒局被寫成「蹣局」。古代的字形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字義相同。
1. 由于年紀大了,奶奶走起路來有些蹒局。
2. 許多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感到蹒局,需要持之以恒努力學習。
蹒局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蹒遲(pán chí):行動遲緩,步履蹒跚。
2. 跼蹐(jú jí):行動蹒跚,走路困難。
與蹒局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蹣跚(pán shān):行走不穩定,搖晃不定。
2. 蹒遲(pán chí):行動遲緩,難以前進。
與蹒局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輕快(qīng kuài):行動輕盈,靈活自如。
2. 敏捷(mǐn jié):行動敏捷,迅速矯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