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并他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武 獻 以下,兼國多矣。”《呂氏春秋·貴直》:“昔吾先君 獻公 ,即位五年,兼國十九。” 漢 桓寬 《鹽鐵論·結和》:“聖人不困其衆以兼國,良禦不困其馬以兼道。”
“兼國”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綜合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古籍中的核心含義(兼并他國) 根據《左傳》《呂氏春秋》等典籍記載,“兼國”指通過武力或政治手段吞并其他國家,如:
二、現代用法的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資料(如、3)将其視為成語,引申為“兼顧多國利益”,強調國際關系中的平衡策略。但該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
補充說明
建議在學術場景優先采用古籍原義,現代語境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兼國》是一個成語,意指一個人同時兼任兩國的重要職位。
《兼國》這個詞的部首是八(八一折),總共有11個筆畫。
《兼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二十四年》中,意思是同一個人擔任兩個國家的大臣。
繁體字為「兼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兼國》可以寫成「兼國」或者「兼國」。
他不僅是國家A的總統,還兼國家B的總理,可謂是兼國之才。
兼任、兼顧、兼容、兼職、兼并
複國、并行、二職
專一、分國、離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