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劖刻的意思、劖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劖刻的解釋

(1).刻鑿。 清 黃宗羲 《國盧遊錄題辭》:“海内寧有兩地,乃粗人之遊記,妄子之改額,要人之劖刻,皆足以消沉名迹,而流俗之文不與焉。”

(2).峭拔。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韋君繡詩序》:“一咋小住 默卿 官廨,又識 蔣 君 澹懷 ,讀其詩劖刻而不露,舉體渾脫,典籍奔走受驅使,以視 君繡 清迴相軋,而精能過之。” 清 紀昀 《<陳後山詩鈔>序》:“五古劖刻堅苦,出入 郊 島 之間,意謂孤諧,殆不可攀。其生硬杈枒,則不免 江西 惡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劖刻(chán kè)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劖”與“刻”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均指向用利器在物體表面進行雕鑿、刻畫的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意思及用法:


一、本義解析

  1. “劖”的本義

    指用尖銳工具鑿擊、刺入或鏟削物體。《說文解字》釋“劖”為“斷也”,引申為鑿刻、刺入。例如《淮南子·修務訓》中“劖玉為璞”,即指雕琢玉石。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刻”的本義

    指用刀具在竹木、金石等表面雕镂文字或圖案。《廣雅·釋器》載:“刻,镂也。”如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均為“刻”的産物。

    來源:《廣雅疏證》(清代王念孫著)。

  3. “劖刻”的合成義

    二字連用強調深度雕鑿的工藝,特指在堅硬材質(如石、玉、骨)上用力鑿刻的技法。例如:

    “其碑文乃以鐵錐劖刻而成,筆力遒勁。”

    來源:《金石錄》(宋代趙明誠撰)。


二、引申義與古籍用例

  1. 形容技藝精湛的雕刻

    常見于描述碑刻、印章或工藝品。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張老相公》載:“石工劖刻獅形,栩栩如生。”

    來源:《聊齋志異》(中華書局校注本)。

  2. 比喻言辭或文風深刻犀利

    引申為語言、文字直切要害。韓愈《南山詩》雲:“劖刻露崖谷”,以鑿刻之深喻寫景之峻峭。

    來源:《韓昌黎詩系年集釋》(錢仲聯集釋)。

  3. 象征深刻的印記或影響

    如明代宋濂《贈梁建中序》言:“德義劖刻于心,終身弗忘。”

    來源:《宋學士文集》(《四部叢刊》影印本)。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劖刻”為:“鑿刻;雕琢。亦形容深刻。”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

  2. 《辭源》(修訂本)

    注:“以利器深鑿。引申為銘記。”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四、古籍經典用例

出處 原文用例 釋義
《漢書·王莽傳》 “劖刻銅符,以代玺印。” 鑿刻銅符作為印信替代品
《徐霞客遊記》 “山石劖刻如刀削。” 形容山岩陡峭如經雕鑿
白居易《太湖石記》 “劖刻嵌空,穿透耳目。” 描寫太湖石镂空雕琢之美

五、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今多見于學術文獻、考古報告及傳統工藝研究,如:

“良渚玉琮上的神徽紋飾需以燧石工具反複劖刻而成。”(《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卷》)

來源:陸建芳主編,海豚出版社,2019年。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劖刻”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劖刻”是一個成語,讀作chàn kè,指細心嚴謹地雕刻,強調工藝的精緻與專注度。

詞源與結構

應用場景

  1. 手工藝領域:描述匠人對器物紋飾的精細雕琢,如“他的玉雕作品劖刻入微,栩栩如生”。
  2. 文學修辭:比喻文字或藝術創作的嚴謹态度,例如“這篇文章劖刻細節,字字珠玑”。

相關詞彙辨析

“劖刻”更偏向形容工藝或創作的精細程度,而非特指某種技法。需結合語境區分其與“錾刻”“锼刻”等具體工藝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飽德豳風圖采葑采菲纏惹超假撤警誠令承甯啜狗尾點文定向培養東津二人傳二篆豐沃風櫛雨沐高電壓技術宮月果下馬過瘾寒俊和事老核物紅教黃帶子降文兼味驕鹵井底墜銀瓶斤正舉燧跬跬拜拜樂呵呵勵精圖治漏闆爐鼎之客難義怒惱槃護平面匹遇破産蕩業輕財貴義輕舠衽席無别人影兒人衆若之何山茶少雛時區跅落危患韋氏學無巧不成話烏陽憲方銷爍希裡打哄新仇舊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