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長堤。《南史·張劭傳》:“及至 襄陽 ,築長圍,修立堤堰,創田數千頃,公私充給。” 明 李贽 《渡黃河》詩:“激浪奔雷萬馬追, 黃河 南出遶長圍。”
(2).環繞一城一地的較長工事,用于圍攻或防守。《宋書·殷琰傳》:“ 勔 ( 劉勔 )于是豎長圍,治攻道于東南角,并填塹。”《明史·流賊傳·李自成》:“已,復攻 開封 ,築長圍為持久計。” 清 黃本铨 《枭林小史》:“我軍進偪城下,于是六門皆以兵扼,築長圍以困之。”
“長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長堤
指用于水利工程或防禦的長形堤壩。例如《南史·張劭傳》記載:“及至襄陽,築長圍,修立堤堰,創田數千頃,公私充給。” 此處“長圍”指水利設施,兼具蓄水與農田開墾功能。
軍事工事
指古代戰争中用于長期圍攻或防守的環形防禦工事。例如《宋書·殷琰傳》提到劉勔“豎長圍,治攻道于東南角”,即通過修築長圍孤立敵方據點。
曆史用例:
長圍戰術在戰争中常用于切斷敵方補給,如《南史》描述“設長圍以守之”,通過長期圍困削弱敵軍。
文學意象:
唐代詩人杜牧在《東兵長句十韻》中寫道“漸見長圍雲欲合”,以“長圍”比喻戰局壓迫感。宋代蘇轼等文人也曾引用該詞,增強詩詞的曆史厚重感。
現代漢語中,“長圍”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如描述古代戰争策略(如“長圍久困”),或作為服飾名稱(如長圍巾)。需注意區分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