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取;收集。《東觀漢記·範丹傳》:“推鹿車載妻子,捃拾自資。” 唐 元稹 《高釴授起居郎制》:“富有文章,優於行實,捃拾匡益,殆無闕遺。” 楊剛 《讀<愛國詩人杜甫傳>》:“往往流于捃拾故事,編湊印象的半真半假之途。”
“捃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古代文獻:
現代用例:
“捃拾”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主動收集、整理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用例,可參考《東觀漢記》等古籍()。
捃拾(jùn sh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撿拾、收集。它通常用于描述人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力和選擇能力收集和選擇某物。
捃拾是由手部偏旁“扌”和旁部“進”的構字成分組成。它共包含12畫,其中“扌”部為3畫,“進”部為9畫。
捃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漢字書法,起初是以繁體字形式被使用。在繁體字中,“捃”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而“拾”字在繁體中為“拾”,多出一點撇。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捃拾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捃”字在古代寫法中的下部略顯扁平,而“拾”字的一撇呈現彎曲的形态。
1. 小明捃拾了地上散落的書籍。
2. 媽媽捃拾了桌子上的雜物,整理了房間。
組詞:收拾、整理、搜索。
近義詞:拾取、搜集、采集。
反義詞:散亂、丢棄、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