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谴考的意思、谴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谴考的解释

贬谪传考。《后汉书·虞诩传》:“ 詡 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谴考"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合成词,其释义需结合古汉语训诂学进行考据。根据《汉语大词典》的收录,"谴"字本义为责备(《说文解字》释作"谪问也"),引申为官吏降职处罚;"考"字在古汉语中通"拷",指查验核证(《周礼·天官》注云"考,校也")。组合成词后,"谴考"特指古代官员在受弹劾后接受的司法审查流程,包含问责与核实两个核心环节。

北京大学《古代法制术语考释》中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唐律疏议》"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谴考皆从重论",其司法程序包括:御史台弹劾→大理寺立案→刑部复核的三司会审制度。宋代《庆元条法事类》进一步规定"凡谴考事,需具本末实迹",强调审查过程中必须提供完整证据链。

在语义演变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指出,明清时期该词逐渐从法律术语扩展至道德评价领域,《阅微草堂笔记》中"其行虽谴考于乡党"的用法,已包含社会舆论监督的内涵。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台湾地区《重编国语辞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对官员过失行为的调查与惩处程序"。

主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修订版)
  2. 《古代法制术语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庆元条法事类校注》(中华书局,2015)
  4.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网络扩展解释

“谴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谴考”由“谴”和“考”二字组成:

组合后的含义为“贬谪并传讯审问”,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因触怒权贵而遭受的降职与刑罚双重打击。


二、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虞诩传》: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此句描述虞诩因刚正不阿、检举权贵,多次被贬职并受审,但始终不屈。


三、使用场景

“谴考”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用于:

  1. 历史研究:分析古代官员制度、司法体系时引用。
  2. 古文解读:注解《后汉书》等典籍中的相关内容。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与成语“谴责”区分:“谴责”仅含责备义,而“谴考”强调“贬职+审问”的双重惩罚,更具特定历史语境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徧覆避位扯挦吹索佽恤颠扑电子层东麓冬住锻造反国泛溢分子物理学管照国俗孤星环域洄冱回逆户头简服江州车艰险缣箱寖弱积时累日鸡占灵茂灵庙临时六十甲子鹿皮袷漫叟弥兵内海内流流域弄颊怕不匹练窃斧青币清源气焰熏天群众观点热狂乳鸦沈烟噬攫首路衰黄水晶宫数棋四物天室跳虎神投荒未知数芜灭霰子小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