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騧駵 ”。駿馬名。《魏書·奚斤傳》:“時國有良馬曰騧騮,一夜忽失,求之不得。”按,《北史》作“騧駠”。
“騧骝”是古代對駿馬的稱呼,其詞義可從單字拆分解釋:
騧(guā)
指黃身黑嘴的馬。《說文解字》明确記載:“騧,黃馬黑喙”。這一特征在詩詞中常被用來形容名駒,如杜甫詩句“昔日太宗拳毛騧”中的“拳毛騧”即唐太宗的六駿之一。
骝(liú)
一般指黑鬃黑尾的紅馬,如“骅骝”也是駿馬代稱。古文獻中常以“骝”形容馬匹毛色與神韻。
合義與文學意象
“騧骝”組合後特指毛色獨特、體态神駿的良馬,常出現于詩詞歌賦,象征珍貴與英姿。例如《詩經·秦風·小戎》有“騧骊是骖”的描寫,表明其作為戰馬的卓越地位。
擴展補充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時會涉及。類似代指駿馬的詞彙還有“赤兔”“的盧”等。
騧骝,是一個古漢字詞,通常用來描述馬的品種,表示一種外貌美麗、體态輕盈的馬。這個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具體使用頻率和流行程度隨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
騧(骨字旁+馬):具體形狀為“骨”的左右結構,總共有16個筆畫。
骝(骨字旁+馬):具體形狀為“骨”的左右結構,總共有16個筆畫。
騧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漢字字典,此詞的造字方法是組合形聲,意為描述特定馬種,可能與與“骨須”有關。
繁體字“騧騮”在一些地方可能也有使用,但較為常見且官方認可的寫法是簡體字的“騧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一直在演變,并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存在着多種寫法。然而,對于“騧骝”這個詞,沒有特定的古漢字寫法記錄。
1. 他買了一匹騧骝,非常喜歡它的外貌和性格。
2. 這匹騧骝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成為了冠軍。
組詞:騧骝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騧骝的近義詞可以是“駿馬”、“良駒”等描述美麗和優秀的馬匹的詞。
反義詞:騧骝的反義詞可以是“劣馬”、“驽馬”等描述品質較差的馬匹的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