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iberi] 病名。又稱腳弱。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于腳而成。其症先起于腿腳,麻木,疼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胫紅腫,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言語錯亂。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可用雞鳴散等方
增腳氣病。——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1).由缺乏維生素B1的病症。患者有下肢肌肉疼痛麻木、水腫或心跳氣喘等症狀。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中風曆節》:“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唐 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水浒傳》第六回:“小人近日有些腳氣的症候,十分走不的多路。” 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它是 上海 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腳氣病,寸步難行。”
(2).腳癬的俗稱。參見“ 腳癬 ”。
腳氣在中文語境中有兩種不同的醫學解釋,需根據具體症狀和病因區分:
腳氣的俗稱,醫學上稱為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
特征:
中醫或傳統語境中,腳氣也可指因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疾病(即“腳氣病”),表現為下肢水腫、神經炎等全身症狀。但現代醫學已較少使用這一名稱,需與足癬區分。
若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就醫以明确病因(不同菌種感染治療方案可能不同)。
腳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發生在腳部皮膚。它又被稱為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腳氣的主要症狀包括潮濕、瘙癢、脫皮和起泡。如果腳氣得不到治療,可能會導緻疼痛和細菌感染。腳氣主要通過與感染者接觸的物品(例如襪子、鞋子、公共浴室等)傳播。
根據中文拆字規則,腳氣的拆分部首為「足(zhú)」和「氣(qì)」。其中「足」是腳的意思,指示了腳氣的發生部位。「氣」在這裡表示疾病。腳氣一共由7個筆畫組成。
「腳氣」一詞最早見于《辭海》。從字面上看,「腳氣」就是指腳部的疾病。它主要來自于方言詞彙,用以描述腳部真菌感染的症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一種通用的表達方式,廣泛流傳并被人們接受。
「腳氣」的繁體字為「腳氣」。
在古代,「腳氣」的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
他多年沒有正确清洗腳部,導緻嚴重的腳氣症狀。
腳氣的相關組詞有:足癬、黴菌、腳病等。
腳氣的近義詞:足癬、腳癬。
腳氣的反義詞:健康。當腳部沒有任何感染或疾病時,可以用健康來形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