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飛魄散 ”。 清 無名氏 《燕京雜記》:“﹝優童﹞妖态豔妝,逾於 秦 樓 楚 館,初入都者,鮮不魂喪神奪,挾資營幹,至有罄其囊而不得旋歸者。”
“魂喪神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ún sàng shén duó,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形容人在極度恐懼或驚慌時,精神徹底崩潰,失去思考和行動能力,與“魂飛魄散”同義。
適用于描述因突發事件、恐怖場景或強烈刺激導緻的精神崩潰狀态,如文學作品中人物受驚、曆史記載的震撼事件等。
“魂喪神奪”這個詞彙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經曆了極大的打擊或驚吓而精神受損。在此詞中,含有“魂”、“喪”和“神奪”三個部分,我們将深入了解它們的意思及其來源。
1. 魂:由“鬼”和“雲”兩個部分組成,表達了心靈或精神的意思。
2. 喪:由“一”和“亡”兩個部分組成,代表死亡或喪失。
3. 神奪:由“示”和“夅”兩個部分組成,示為手,夅是一個古代的神靈,這個詞中表示了神靈降臨或者奪走某人的靈魂。
“魂喪神奪”這個詞源自古代的《詩經》,其中的一句詩寫道:“哀哉先生,魂喪神奪。”表示因痛苦、傷心或驚慌而失去了靈魂和精神。
魂喪神奪(舊體字)
古代的漢字中,“魂喪神奪”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以“魂”為例,古漢字寫作“魂女”,表示靈魂或精神。
1. 他經曆了一次車禍後,整個人都魂喪神奪。
2. 她聽到那個壞消息後,頓感魂喪神奪。
驚魂未定、魂飛魄散、神魂颠倒、魂牽夢繞
魂飛魄散、心靈受創、精神受挫
神采奕奕、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