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的意思、百尺竿的詳細解釋
百尺竿的解釋
(1).古代表演雜技用的長竿。 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卷上:“時教坊有 王大娘 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 瀛洲 、 方丈 ,令小兒持絳節,出入于其間,歌舞不輟。”
(2).高的旗竿。 唐 李商隱 《詠史》:“ 北湖 南埭 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詞語分解
- 百的解釋 百 ǎ 數名,十個十(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佰”代):百步穿楊。百兒八十。百分比。 喻很多:百草。百貨。百姓(人民)。百般。百煉成鋼。百無聊賴。百廢俱興(塶 )。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百尺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字面解釋
- 古代表演雜技的長竿
指一種用于雜技表演的細長竹竿,長度誇張形容極高(如“百尺”約33米)。例如唐代《明皇雜錄》記載,藝人王大娘能在竿頂表演歌舞。
- 高大的旗竿
如李商隱詩句“一片降旗百尺竿”,借高竿象征權力或事件的顯赫。
二、比喻意義
- 象征極限或頂點
常與“更進一步”連用為成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喻即使達到極高境界仍需繼續努力。此用法最早源于佛教禅宗,形容修行到極高境界後仍需精進。
- 文學中的意象延伸
唐代吳融詩句“百尺竿頭五兩斜”以竿頭傾斜暗喻人生漂泊,賦予其哲學意味。
三、使用場景
- 形容成就頂峰:如“他的學術造詣已達百尺竿”。
- 激勵性語境:如“望你百尺竿頭,再創佳績”。
- 曆史典故引用:多用于分析唐代詩文或雜技發展史。
四、注意
低權威網頁(如、4-7)雖重複字面解釋,但未提供新信息,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明皇雜錄》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百尺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人才或事業取得極高的成就。它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百、尺、竿。
百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白字旁,它的筆畫數是6畫。尺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屍字旁,它的筆畫數是4畫。竿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竹字頭,它的筆畫數是8畫。
百尺竿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孟子·公孫丑下》中的一段文字:"百尺竿,日以為遠,學士不知其至也。" 百尺竿這個詞的繁體字與簡體字是一樣的,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在有所不同。百字的舊寫法中,橫畫直接向右延伸,看起來像一個彎曲的弓;尺字的舊寫法中,也是橫畫向右延伸,中間有一豎畫,類似現代的"人"字。竿字的舊寫法中,也是豎畫向上伸直,頂部有兩個橫畫。
百尺竿的一個例句是:"他的進步非常大,可以說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與百尺竿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千裡之堤毀于蟻穴,表示小事情可以對大事産生巨大的影響;蜀犬吠日,比喻 名不副實。
在意思上與百尺竿相反的成語有見微知著,意味着通過微小的事物可以推斷出整個局勢。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