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囊;攜帶文具用的袋子。喻文學侍臣或文章淵薮。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骈俪》:“ 去非 《賀曾仲實侍郎三除江西運使》有曰……某官 元豐 故家, 端平 諸老, 甘泉 筆橐,儼父子之後先;緑野園林,繫朝廷之輕重。”
“筆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筆囊”或“攜帶文具的袋子”,即古代用于裝筆及其他小型文具的收納工具。其設計輕便省空間,類似現代的筆袋或文具盒,但更便于攜帶。
詞源構成
代指文學侍臣
因古代文臣常隨身攜帶筆橐,故以此象征“掌管文書或輔佐君主的文職官員”。
喻文章淵薮
引申為“彙集優秀文章的載體”,強調其作為文學創作或典籍荟萃的象征意義。例如元代劉壎在骈文中用“甘泉筆橐”形容父子兩代文采斐然。
元代文獻《隱居通議·骈俪》有載:“某官……甘泉筆橐,俨父子之後先”,此處以“筆橐”比喻家族文脈傳承。
《筆橐》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用來裝載筆筒、筆帽等文具的木制或竹制容器。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中,筆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筆橐》的拆分部首為“⺮”(竹字底部),其中,“⺮”拆分為“⺜”和“⺝”兩個部分。《筆橐》總共有11個筆畫,其中,“⺮”有6個筆畫,“比”有2個筆畫,“工”有3個筆畫。
《筆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在字形演變過程中,簡化為了現代的“筆筒”或“筆袋”等詞彙。繁體字“筆橐”保留了原始字形的特征,較為形象地表現了橐形容器中裝有筆類用品的樣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筆橐”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筆橐”字形中的“⺮”字常常更加像真實的竹子形态,而“比”和“工”的字形也有所變化。
1. 他打開筆橐,取出一支毛筆來書寫書法作品。
2. 這個筆橐由名匠精心制作,用材上乘,美觀耐用。
3. 孔子的筆橐中裝有他珍貴的毛筆和墨塊。
筆筒、筆袋、文具盒
文具盒、筆盒
筆袋(筒狀文具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