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ile] 彙集而編輯;輯錄
爰命史臣,裒輯聖政。——陳傅良《跋禦制聖政序記》
此書系從類書中裒輯而成
收集輯錄。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詩論》:“是故《詩》之作也……及其裒輯既成,部位已定,聖人因焉定之。” 明 張居正 《承天大志紀贊·寶谟紀》:“臣謹分類裒輯,并録 獻皇後 之《女訓》,附載於後。” 清 鄧顯鶴 《<船山遺書目錄>序》:“近時 儀徵 相國裒輯國朝經解,刻於 廣南 ,所收甚廣,獨不及先生。”
“裒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óu jí(部分資料标注為 póu jí,但實際發音應以權威字典為準),主要用于書面語,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收集與整理
指對零散内容或文獻進行系統性彙集、歸納和編排,使其形成有條理的成果。例如:從古籍中搜集材料并分類整合。
編輯與編纂
強調對已有文獻的篩選、修訂和編排,以提升内容的邏輯性和可讀性。如古代史官整理帝王政令或學者彙編經典著作。
現代語境中,“裒輯”多用于學術或文化領域,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現代應用場景,可查閱文獻學相關研究資料。
《裒輯》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收集、整理。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将散亂的事物或信息聚集在一起,進行整合和編輯的行為。
《裒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衣”部,右邊是“帛”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裒輯》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它是由戴祚和所寫的一部漢字字典。《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解釋漢字的辭書,收錄了大量的漢字,其中就包括了《裒輯》這個詞。
《裒輯》的繁體字是「裒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很多變遷。尤其是在隸書和篆書時期,字形與現代字體有較大差别。然而,《裒輯》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可以看出它的傳承和穩定性。
1. 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裒輯資料,為寫作做準備。
2. 這本書裒輯了大量的曆史事件,讓讀者能夠全面了解那個時代。
3. 編輯們正在裒輯最新的新聞報道,以便及時發布。
4. 我們需要一個負責裒輯會議記錄的人。
組詞:裒編(整理編輯)、裒寫(整理書寫)、裒集(整理聚集)。
近義詞:整理、歸納、編纂。
反義詞:散亂、零散、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