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罷士的意思、罷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罷士的解釋

(1).無行的男子。《國語·齊語》:“罷士無伍。” 韋昭 注:“罷,病也。無行曰罷。”《荀子·王霸》:“無國而不有賢士,無國而不有罷士。”

(2).疲弱的士兵。《新唐書·馬存亮傳》:“軍所籍凡十餘萬, 存亮 料柬尤精,伍無罷士,部無冗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罷士"是古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典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分字釋義 "罷"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中有多重含義,本處取"停止、廢棄"之義,如《論語·子罕》"欲罷不能"即用此解;"士"指具有特定身份或才能的人,據《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釋為"事也",即能任事之人。

二、整體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司救》:"掌萬民之邪惡過失而誅讓之,以禮防禁而救之……恥諸嘉石,役諸司空。"東漢鄭玄注雲:"罷士,謂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此處特指行為不端但尚未觸犯重刑之人,需通過勞役教化進行懲戒。

三、用法特征 作為曆史詞彙,其使用具有三個特性:①專指性:多用于古代律法語境,與"罷民"構成近義詞組;②貶義色彩:強調道德缺失或行為失範;③時代局限:主要出現在先秦至漢代的文獻中,後世典籍罕見使用。該詞在《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等經典注疏中可見詳細闡釋。

四、現代認知 現代漢語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律制度、社會管理時仍具學術價值。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将其歸入"冷僻曆史詞彙"條目,建議參照《中國古代法律辭典》(中華書局)等專業工具書深化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罷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無行的男子(品德不佳之士)
    指品行不端、缺乏德行的人,與“賢士”相對。

    • 出處:
      《國語·齊語》提到“罷士無伍”,韋昭注“無行曰罷”;《荀子·王霸》也強調“無國而不有罷士”。
    • 核心含義:強調道德層面的缺陷,常用于古代對士人德行的評判。
  2. 疲弱的士兵
    指體力或戰鬥力不足的士兵。

    • 出處:
      《新唐書·馬存亮傳》記載“伍無罷士”,描述軍隊中士兵經過嚴格篩選後無疲弱者的狀态。

二、讀音與用字

三、應用與延伸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國語》《荀子》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白毛風保氏蹦蹦跳跳蹦跶布令不祧刺山瞪矒底肥地理系統谛味二三其意法旨漢臯佩黑籍和雜煎點繭繭箭刻嘉朋繼進精準晉賢風赍賞舊習具奏開彩曠日長久剌犮臘八蒜臘祭勞金拉雜變臨産裡勢六蓺鹿苑煤屑路明升暗降幕士木镞逆萌漚田牽腸割肚騎長青诏仁民愛物镕今鑄古瘙癢沙羅手足之情索婦鎖谏踏車太陽曆騰遌同門異戶衛生僞媮五行大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