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虿的尾部。虿尾末端有毒鈎。比喻毒之所在。《左傳·昭公四年》:“ 鄭子産 作邱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将若之何?’” 杜預 注:“謂 子産 重賦,毒害百姓。”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詩:“曾經觸蠆尾,猶得凴熊軒。”
(2).借指蠍子。 清 曹寅 《題樸仙畫<五毒圖>》詩之二:“老蟇皤腹不避人,蠆尾爬沙白晝出。”
(3).即虿發。 宋 蘇轼 《次韻黃魯直戲贈》:“細看卷蠆尾,我家真栗蓬。”參見“ 蠆髮 ”。
(4).比喻書法上的“趯”筆。亦泛指書法遒勁。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龍管潤霜,遊茲蠆尾。” 清 陳維崧 《劉逸民隱如》詩:“蠆尾與銀鈎,錯落鋪黃絹。”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傳衛》:“家擅銀鈎,人工蠆尾。”參見“ 蠆尾銀鈎 ”。
"虿尾"(chài wěi)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與比喻義
指蠍子的尾部,因末端有毒鈎,常被用來比喻毒害或危險所在。例如《左傳·昭公四年》記載,鄭國子産推行賦稅改革時,百姓以"虿尾"諷刺其政策如蠍毒般傷人。唐代杜牧《昔事文皇帝》中"觸虿尾"也暗喻政治風險。
借指蠍子
可直接代指蠍子本身,屬于借代用法。
虿發
該詞有時與"虿發"相關聯,但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可能指如蠍尾般卷曲的發型或發飾。
書法術語
在書法中特指"趯"筆(捺筆的鈎挑部分),形容筆法遒勁有力,如蠍尾般剛健。
建議:若需深入探究典故,可查閱《左傳》相關篇章或唐代詩文注解;研習書法時,可結合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趯筆技法體會其筆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