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餘的意思、平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餘的解釋

清 代地方政府上繳正項錢糧時另給戶部的部分。一般來源于賦稅的加派,亦有另立名目加征的。 清 初各省解繳戶部稅銀,每一千兩隨解平馀銀二十五兩,稱隨平陋規。其後,戶部與地方官吏協議共同分肥,解部減一半,馀歸地方。 乾隆 元年,明文規定平馀銀分給各部院官吏作為補助費,稱“養廉”。 乾隆 二年, 四川省 在火耗羨馀外,每銀百兩提解六錢,名平馀,充各衙門使用。有的地方官吏收稅時加重戥子稱銀,所得溢額銀兩亦名平馀。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一條鞭法,名為永不加賦,而耗羨、平餘,猶在正供之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平餘”是清代財政制度中的術語,指地方政府在繳納正項錢糧時,額外提解給戶部的銀兩。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性質

平餘屬于地丁附加稅,主要來源于賦稅的加派或另立名目征收。例如,清初規定每解繳1000兩稅銀需附加25兩平餘銀,稱為“隨平陋規”。

起源與演變

  1. 初期分配:平餘銀最初由戶部官吏分用,後演變為戶部與地方協議分肥,解部減半,餘留地方。
  2. 政策調整:
    • 雍正時期:用于彌補戶部財政虧空。
    • 乾隆元年:明文規定平餘銀作為各部院官吏的補助費,稱“養廉”。

用途

其他語境

現代漢語中,“平餘”偶被引申為“平衡剩餘的部分”,但這一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平餘”是清代財政附加稅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當時稅制與官僚體系的特點。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清史稿》或財政史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平餘》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平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餘下的平衡”。平衡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保持穩定,并且沒有偏向任何一方。餘指剩餘或多餘的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平餘》的拆分部首為“白”,筆畫數為5。

來源

《平餘》的來源比較複雜,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交流。這個詞語的具體來源和曆史背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讨。

繁體

《平餘》的繁體字為「平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關于《平餘》這個詞的古代寫法,需要專門查閱相關古籍或字典。

例句

1. 為了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餘,我需要合理安排時間。

2. 這個項目的成本預算多出了許多,我們需要控制開支,以達到平餘。

組詞

平穩、平衡、餘額、餘裕

近義詞

保持平衡、維持平穩、保持平餘

反義詞

失衡、不平衡、缺乏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