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征的意思、借征的詳細解釋
借征的解釋
謂預征他年田賦。《清史稿·食貨志二》:“軍興以後, 四川 等省,辦理借徵,以充兵餉。 裕瑞 奏請勸諭紳民,按糧津貼,罷借徵。”
詞語分解
- 借的解釋 借 è 暫時使用别人的財物等:借用。借閱。借賬。借據。借條。 暫時把財物等給别人使用:借錢給人。 假托:借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題發揮。 依靠:憑借。借勢。 還 筆畫數:; 部首:亻;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專業解析
“借征”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借”和“征”兩個語素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個語素的本義及複合後的語境來理解。在現代漢語中,它并非最常用的詞彙,但在特定語境下有其明确含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借用或代為征收
- “借”:本義指暫時使用他人的財物或憑借某種條件(《說文解字》:假也)。引申為假托、利用、依靠等義。
- “征”:本義指遠行(《說文解字》:正行也)。在複合詞中常取其“征收”(賦稅、財物)或“征召”(人力、兵役)之意。
- “借征”:核心含義指借用某種名義、權力或時機來進行征收(通常指賦稅、錢糧等),或者指代替、代理進行征收的行為。它強調征收行為并非基于原始、直接的權力或需求,而是借助了其他因素或身份。
-
具體用法與語境:
- 假借名義征收: 指當權者或執行者利用某種時機(如戰争、災害)或借口(如某項政策),超出常規或法定範圍進行額外的征收。例如:“官府常借征剿之名,行橫征暴斂之實。” 這層含義常帶有負面色彩,指非正當的盤剝。
- 代為征收: 指代替某個主體(如上級官府、地主)執行征收任務。例如:“裡長負責借征本村的田賦上繳縣衙。” 這層含義相對中性,指一種代理行為。
- 曆史語境中的軍事含義(較少用): 在更古舊的文獻中,“征”有“征伐”之意,“借征”偶見指借兵出征或借助他方力量進行征讨,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
-
現代延伸與象征用法:
- 在文學或修辭中,“借征”有時會被引申使用,比喻借助某種象征、符號或事件來表達、獲取或實現某種目的。例如:“詩人借征雁南飛,抒寫遊子思鄉之情。” 這裡的“借征”意為“借用…作為象征”。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作為大型曆時性漢語語文辭典,對“借征”一詞的古今用法有較為詳盡的收錄和解釋,是理解該詞含義最權威的辭書之一。其釋義會涵蓋上述核心義項及曆史用例。
- 《辭源》:側重探求詞語的起源和古義,對于理解“借征”在曆史文獻,特别是涉及賦役、軍事等領域的用法有重要參考價值。
- 《現代漢語詞典》:雖然該詞在現代常用度不高,但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會收錄其核心的“代為征收”或“假借名義征收”的含義。
- 古代典籍用例: 如《左傳》、《史記》等史書,以及曆代政書、地方志中關于賦役制度的記載,常能見到“借征”的具體使用實例,這些原始文獻是理解該詞曆史語義的直接依據。
“借征”一詞的核心含義在于“借”與“征”的結合,指借用名義、權力或時機進行征收,或指代理征收的行為。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既可用于描述曆史上的賦役制度(中性或貶義),也可在文學中引申為借用象征(中性)。理解其準确含義需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語文辭書以及相關的曆史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借征”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主要含義為預征未來年份的田賦。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借征”指政府因財政需求(如軍饷短缺),在特定時期提前征收下一年的田賦。這一做法常見于清代,尤其是在戰争時期。
2.曆史背景與實例
- 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四川等省在“軍興以後”實行借征,以充兵饷。後因官員裕瑞建議,改為勸谕民衆按糧津貼,停止借征。
- 借征實質是政府臨時性財政手段,但可能加重民衆負擔,影響社會穩定。
3.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借征”可解釋為“借用他人力量或資源”(如查字典網頁),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主流含義仍以曆史財政術語為主。
“借征”的核心含義是提前征收田賦,多用于描述清代特定時期的稅收政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史稿》或相關經濟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敖然白耗本種弊穴伯讨禅衲出氣鍛焊芳訊犯上繁言分義符冊工巧關隘光斯欣蝈蝈兒海夷道尖銳焦霹靂家雀兒界别驚癎镢頭厥證客冬口耳之學口蠟枯松癞須流杮吏役賣菜傭馬商黾谷渺遠泥塘盼睇抛亸篇冊撲撒強仕前提清霁麴車任真自得軟舁挼搓上腔捎泊甚雨受性聽直銅鍊僮仆抟丸晚粳烏銀閑非閑是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