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押送。《晉書·樂廣傳》:“司隸校尉 滿奮 敕 河南 中部收縛拜者送獄, 廣 即便解遣。”
(2).遣散。《陳書·高祖紀下》:“近所募義軍,本拟西寇,竝宜解遣,留家附業。”
“解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資料進行說明:
押送、解送
指将人或物品押送至指定地點。例如《晉書·樂廣傳》記載:“司隸校尉滿奮敕河南中部收縛拜者送獄,廣即便解遣。”。這裡的“解遣”強調官方對人員的強制移送。
遣散、解散
指解散軍隊或遣返人員。如《陳書·高祖紀下》提到:“近所募義軍,本拟西寇,竝宜解遣,留家附業。”,意為遣散臨時招募的士兵,使其歸家務農。
現代用法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解除煩惱、排遣憂愁”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對“解”與“遣”兩字的單獨釋義合并而來。主流權威資料仍以押送、遣散為核心義項。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義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陳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詞典(如、)。
解遣是一個動詞,意為消除煩惱、憂慮或壓力,使心情寬慰。
解遣的部首是言字旁,共有11個筆畫。
《解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該詞在《詩經·秦風·鴛鴦》中首次出現。後來逐漸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
《解遣》的繁體字為「解禍」。
在古代漢語中,《解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有時會使用「解釅」或「解洞」這樣的寫法。
1. 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心情沉重,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來解遣這種壓力。
2. 看到孩子開心的笑容,我感到自己的疲憊和壓力都得到了解遣。
解愠、解悶、解饞、解頤、解項
舒緩、放松、排解、消愁
緊繃、困擾、壓迫、積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