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能認清形勢,了解時代潮流。後或用作通權達變之意。《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孔明 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襄陽記》:“ 劉備 訪世事於 司馬德操 。 德操 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我且把個體面見見他,説話之間或者識時務不提起也不見得。” 沙汀 《淘金記》四:“她并不是一個頑固分子,倒是相當識時務的。”亦省作“ 識時 ”。 唐 韓愈 《與袁相公書》:“又習於吏職,識時知變,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長,退勇守專,未為宰物者所識。” 清 黃遵憲 《感懷》詩:“識時貴知今,通情貴閲世。”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自來識時達節之士,功名而外無容心。”
“識時務”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shí shí wù,其核心含義指能認清客觀形勢或時代潮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能認清當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觀形勢”,這一解釋在現代漢語語境中具有普適性。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該成語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儒生俗士,豈識時務?”此處“時務”特指三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強調對時代核心矛盾的認知能力。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識時務”衍生出兩層内涵:
現代語言應用中,該詞常與“俊傑”構成慣用語“識時務者為俊傑”,《漢語大詞典》指出這種搭配凸顯了對形勢判斷與人才評價的關聯性。近義詞“通權達變”“審時度勢”等,均體現漢語對形勢認知的細膩表達。
例句可參考《人民日報》2023年社論:“新時代的企業家既要識時務把握政策導向,又要保持創新定力”,展示該成語在當代語境中的實際運用。
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識時務”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進行解釋:
“識時務”指能認清當前形勢,了解時代潮流,後多引申為通權達變、順應時勢的智慧。例如《紅樓夢》中曾用此詞表達對局勢的清醒認知:“若是不識時務,如何能與他們共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的《襄陽記》。據記載,司馬德操曾對劉備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并推薦了諸葛亮(伏龍)和龐統(鳳雛)。由此衍生出成語“識時務者為俊傑”,強調順應時勢是傑出人物的特質。
該詞常被誤讀為“圓滑”,但其核心是對趨勢的理性判斷,而非無原則妥協。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通過對話體現“識時務”與固執的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襄陽記》原文。
阿姆哈拉人拜将封侯,拜相封侯蚌研壁繭脖子拐暢白醇釀楚相斷蛇刺心刻骨當頭鼎胡都了笃信方案風霜否敗該應宮嫔含冤莫白畫地黃鯉環狗彙款單價格儉凋僭分江垠矯潔瘠土集郵冊駿雄居有抗木坎昆口才阃席靈糧理事長龍辀清贍清羞青衣棄其馀魚虬牀茹筆蜃窗攝取石青死志松嘴太丘道廣騰駕剔齒纖亭長亭立旺銷物理變化閑雜人等枭轘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