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後稱翻譯為“象寄譯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外人謀我教育權之可危》:“往者總署之設‘同文舘’也,生徒數百計,雖無奇材異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譯鞮之職,則固綽有餘裕。”亦省稱“ 象寄 ”、“ 象鞮 ”。 清 黃遵憲 《寄懷左子興領事》詩:“頭銜南島蠻夷長,手筆西方象寄書。” 嚴複 《譯<天演論>例言》:“海通以來,象寄之才,隨地多有。” 梁啟超 《<適可齋記言行>序》:“所見所聞,其象鞮之流,往往學此為衣食計,無通識,無遠志。”
“象寄譯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本義
源自《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其中,“象”“寄”“狄鞮”“譯”分别代表古代對南、東、西、北四方翻譯人員的稱呼,後合稱“象寄譯鞮”泛指翻譯。
曆史應用
該詞在近代文獻中常被使用,例如清末“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時,稱其學員“足任象寄譯鞮之職”,指他們能勝任外交翻譯工作。
若需研究該詞,建議以《禮記》及《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為準,重點關注其作為“翻譯”的本義及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象寄譯鞮》(xiàng jì yì d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物相互傾訴、相互溝通。
《象寄譯鞮》由4個字組成,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象寄譯鞮》這個成語最早出自《鞮鞮》一文,作者為楊善深。文章中寫道:“内中實共同的要旨,即是黃昏傾盆的雷民族,幂盡憂了又興憂的實民族,害了又倖惺的昆雷。
《象寄譯鞮》的繁體寫法是《象寘譯鞮》。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象寄譯鞮》的古代漢字寫法是:
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文學作品,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們情同手足,常常相互傾訴,彼此間就像《象寄譯鞮》一樣。
與《象寄譯鞮》相關的組詞有:
與《象寄譯鞮》近義的詞語包括:
與《象寄譯鞮》反義的詞語包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