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三福田之一。謂供養父母。《俱舍論》卷十八:“謂害父母是棄恩田。如何有恩?身生本故。”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釋氏法6*論:供父母曰恩田,佛僧曰敬田,貧窮曰悲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恩田漢語 快速查詢。
恩田是漢語佛教術語,字面指“恩惠之田”,引申為通過回報恩德積累福報的修行觀念。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核心定義:恩田指對父母、師長、三寶(佛、法、僧)等有恩者恭敬供養,以此行為培育福德,如耕田收獲般積累善果。
恩田屬“福田思想”分類之一,與“悲田”(慈悲濟貧)、“敬田”(恭敬三寶)并稱。據《佛學大辭典》 記載:
恩田:謂父母、師長等恩德深重,若能供養,則獲無量福報。
此概念源于《大智度論》《梵網經》等經典,強調“知恩報恩”為修行根基。如《雜阿含經》雲:
恭敬父母師長,即是種恩田,獲大果報。
在傳統倫理中,“恩田”思想與儒家孝道融合。如《孝經》言: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呼應佛教以孝養父母為修福之本,體現儒釋交融的倫理觀。
定義恩田為“報恩之福田”,詳述其佛教倫理地位。
卷二十七載:“供養父母、師長、得道者,是為恩田”,闡明供養對象與功德。
強調孝道為菩薩戒基礎:“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名為戒”。
“恩田”融合了佛教福田思想與傳統孝道,強調通過回報恩德修行善業,既是宗教術語,亦為倫理實踐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彰顯漢傳佛教“世出世法不二”的特質,深刻影響東亞文化價值觀。
“恩田”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在佛教中,恩田是“三福田”之一,指通過供養父母、師長等有恩之人來積累福報,如同耕種田地能收獲作物。這一概念強調對恩情的回報與感恩之心。
作為漢語成語,恩田比喻“得到他人的恩惠與幫助”,類似于“恩澤深厚”。常用于表達對施恩者的感激之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俱舍論》等佛教經典或宋代文獻《雲麓漫鈔》。
備課碥磴采蘭贈芍倉房殘耗籌饒鹑野蕩酒大榷大小年吊拷繃扒杜陵屋阿下放心匪惟紛舛負畚诟戲廣厚廣巨胡嚨建都郊端積愁誡喻竭智赳桓堪稱龛火樂童戀情撩蜂撥刺列肆爐鞴賂器鹿蹄盟兄冥寂迫蹴迫蹵敲鑼賣糖,各幹一行秋音奇緻羣穢三院紗囊賞翫稍侵升沒剩餘産品市盈率事智抒詞蜀牙四史稣息外利小都小肚子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