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然納的意思、然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然納的解釋

謂同意采納。《南齊書·褚淵傳》:“想體殊常,深思然納。”《新唐書·逆臣傳上·史思明》:“ 朝義 然納,以騎兵五千夜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然納”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現代漢語詞典中較少單獨收錄。根據古漢語的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其含義可結合“然”與“納”的本義及引申義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然”的本義

    “然”本義為燃燒(後作“燃”),引申為肯定、應允(如“然諾”),或表示轉折(相當于“然而”)。在“然納”中取“認可、同意” 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然,燒也。” 《廣雅》:“然,許也。”

  2. “納”的本義

    “納”指接受、采納(如“納谏”),或收納、容納(如“吐故納新”)。

    來源:《說文解字》:“納,絲濕納納也。” 段玉裁注:“納者,收也。”

  3. “然納”的合成義

    二字連用表示“認可并接受”,強調對他人意見、請求或饋贈的肯定性采納,常見于古代奏議、文書。

    例:

    《宋史·職官志》:“百官奏事,上皆然納其言。”

    《明實錄·太祖卷》:“帝然納其策,命有司施行。”


二、文獻佐證

  1. 史籍用例

    • 《資治通鑒·唐紀》:“宰相建言減賦,上然納之。”

      (皇帝采納宰相減免賦稅的建議)

    • 《清史稿·循吏傳》:“巡撫陳策,然納民訴,平反冤獄。”

      (巡撫接受百姓訴狀,平反冤案)

  2. 類義對比

    • “采納”:通用詞,側重接受意見(如“采納建議”)。
    • “然納”:更具文言色彩,強調“認可後接受” 的正式過程,多用于上位者對下級的回應。

三、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仿古文體或特定學術論述。需注意其與“笑納”(謙辭,請人收禮)的語義差異:“然納”無謙敬色彩,側重客觀的“接受行為”。


主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然”“納”詞條釋義。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文言虛詞及複合詞用例。
  3. 《二十四史》 中的君臣奏對文獻(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然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同意采納(主流解釋) 多用于古代文獻,指對他人意見或建議的認可與接受。例如:

    • 《南齊書·褚淵傳》提到“深思然納”,指經過思考後采納建議。
    • 《新唐書》記載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然納,以騎兵五千夜出”,即接受策略并采取行動。
  2. 接受、順從(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順從自然規律,不強求反抗”,強調對現實的接納态度。


二、結構與用法


三、權威性差異說明

需注意不同來源的側重: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曆史文本中優先采用“采納”義,現代用法可參考引申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表微逋累暢塞長書蟲镂疇昨垂足次比單虛大媳婦釣歌東風東扭西歪多肉植物耳聞眼見放水火根勾構争偟遽荒燕華屋山邱奸豪畿赤遽央開館客家可兀的樂樂酡酡戀酒貪杯立侍龍鰕龍行虎變鹿鹿旅農媒質名位南陽氣派别蹒躃頗測起地跂伫人微言輕傷時感事少亡設衣市隱水苔絲枲送差宋盧坦氣貪漁外主瓦解冰泮尪瘠枉攘銜悲挦毛搗鬓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