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al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品德節操
(1).謂按等級、層次而加以節制。《禮記·檀弓下》:“品節斯,斯之謂禮。” 孔穎達 疏:“品,階格也;節,制斷也。”《朱子語類》卷六二:“道亦是自然之理,聖人於中為之品節以教人耳。”
(2).指等級。 明 劉元卿 《賢奕編·家閑》:“ 司馬溫公 治家,謹守禮法……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兇之費,皆有品節。”
(3).品行;節操。 清 顧炎武 《答徐甥公肅書》:“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成碩彥,品節矯然。” 清 曾國藩 《鈔朱子小學書後》:“蓋先生之治人,尤重品節。”
“品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代經典和現代用法解釋如下:
按等級、層次節制
源于《禮記·檀弓下》:“品節斯,斯之謂禮。”,指通過劃分等級和層次來規範行為。例如古代禮法中對不同身份者的禮儀要求,即屬于這種“品節”的體現。
指等級或層次
如明代劉元卿《賢奕編》中提到司馬光治家時,對家庭開支“皆有品節”,即根據等級分配資源。
品行與節操
現代用法多指人的品德和操守。例如“品節既優,人人重其筆墨”,強調高尚的品行更受人尊重。
“品節”既可指古代禮法的等級規範,也可泛指向人的品德修養,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或朱熹、顧炎武等學者的著作。
品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品行端正、遵循道義準則的行為舉止。它所包含的含義有守時、守信、守法以及遵循社會規範等等。
品節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9。
品節一詞最早出現在《老子·德經》中,用以指代人們應當保持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養。後來,它成為了中華文化中關于道德修養和行為規範的重要概念。
品節的繁體寫法為「品節」。
在古代,漢字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寫法,而品節也有其古時候的寫法。其中一種寫法是「嚬節」,這個寫法更加強調了人們對于道德修養的重視。
1. 他始終保持着一種優雅的品節。
2. 她的品節赢得了衆人的尊重。
1. 品德: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修養。
2. 節約:指合理、節儉地使用資源或財富。
3. 道德: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遵循的準則和規範。
1. 品行:指一個人的行為和舉止。
2. 修養:指一個人的道德和精神素質。
惡劣:指行為、态度或品質極其糟糕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