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al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品德节操
(1).谓按等级、层次而加以节制。《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 孔颖达 疏:“品,阶格也;节,制断也。”《朱子语类》卷六二:“道亦是自然之理,圣人於中为之品节以教人耳。”
(2).指等级。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家闲》:“ 司马温公 治家,谨守礼法……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
(3).品行;节操。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国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成硕彦,品节矫然。”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盖先生之治人,尤重品节。”
“品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古代经典和现代用法解释如下:
按等级、层次节制
源于《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指通过划分等级和层次来规范行为。例如古代礼法中对不同身份者的礼仪要求,即属于这种“品节”的体现。
指等级或层次
如明代刘元卿《贤奕编》中提到司马光治家时,对家庭开支“皆有品节”,即根据等级分配资源。
品行与节操
现代用法多指人的品德和操守。例如“品节既优,人人重其笔墨”,强调高尚的品行更受人尊重。
“品节”既可指古代礼法的等级规范,也可泛指向人的品德修养,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或朱熹、顾炎武等学者的著作。
品节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品行端正、遵循道义准则的行为举止。它所包含的含义有守时、守信、守法以及遵循社会规范等等。
品节的部首是口,笔画数为9。
品节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德经》中,用以指代人们应当保持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后来,它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概念。
品节的繁体写法为「品節」。
在古代,汉字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写法,而品节也有其古时候的写法。其中一种写法是「嚬節」,这个写法更加强调了人们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1. 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品节。
2. 她的品节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1. 品德: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2. 节约:指合理、节俭地使用资源或财富。
3. 道德: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1. 品行:指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
2. 修养:指一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素质。
恶劣:指行为、态度或品质极其糟糕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