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議;建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事勢若斯,計将安出?’衆鹹默然,無豎議者。”
“豎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 yì(注音:ㄕㄨˋ ㄧˋ),其基本含義是立議、建議,指提出主張或意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該詞可見于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中:“‘事勢若斯,計将安出?’衆鹹默然,無豎議者。”。此句描述在困境中無人能提出有效建議的情景,體現“豎議”的實際用法。
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公開發表意見或批評”,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可能與古義略有差異。
“豎議”多用于古代文獻,核心含義是明确表達主張,現代使用較少,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豎議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可以分為豎(⺮)和議(讠+義),共計14畫。
豎議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是由古代經典漢字逐漸演變而來的。
豎議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豎議」。
在古代,豎議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其原始意義。
1. 他在會議上發表了一番豎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讨論。
2. 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豎議才能得出結論。
1. 立豎:垂直地豎立着。
2. 公議:公衆讨論、研究而得出的意見或決定。
議論、讨論、辯論
同意、贊同、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