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陬的意思、邊陬的詳細解釋
邊陬的解釋
(1).邊地。《新唐書·魏知古盧懷慎等傳贊》:“終之胡雛亂華,身播邊陬,非曰天運,亦人事有緻而然。” 元 柳貫 《文子方寓直翰林數日即以使往雲南典選詩用識别》:“得結數十輩,參錯置邊陬。” 章炳麟 《箴新黨論》:“特以邊陬之地,期月之時,見聞不周,則不能無所拘滞。”
(2).邊際。 南唐 陳陶 《海昌望月》詩:“天花辟膻腥,野雲無邊陬。”
詞語分解
- 邊的解釋 邊 (邊) ā 物體的周圍部分,外緣:邊緣。邊沿。 國家或地區交界處:邊疆。邊界。邊防。邊境。邊陲(邊境)。 幾何學上指夾成角或圍成多角形的直線:等邊三角形。 旁側,近旁:身邊。邊鋒。 方面:邊幹(刵
- 陬的解釋 陬 ō 隅,角落:陬見(粗淺的見識)。 聚居:陬落(村落,村莊)。 農曆正月的别稱:陬月。孟陬。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邊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
邊地
指遠離中心區域的邊疆或偏遠地區,常帶有環境艱苦、交通不便的特點。例如《新唐書》中“身播邊陬”指人被放逐到邊遠之地,元朝柳貫的詩句“參錯置邊陬”也用于描述官員被派往雲南等邊疆地區任職的場景。
-
邊際
表示地理或空間的盡頭,如南唐陳陶詩句“野雲無邊陬”形容雲霧彌漫至天際的遼闊景象。
二、詳細解析
- 構詞分析:由“邊”(邊遠)和“陬”(險要之地)組合而成,強調地理位置偏僻且自然條件惡劣。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描述邊疆治理、官員貶谪或自然景觀的廣袤邊界。例如章炳麟提到“邊陲之地”時,暗含了信息閉塞的意味。
三、總結
該詞兼具地理與文學色彩,既指具體的地理邊緣,也可引申為抽象的空間極限。其使用需結合語境,常見于古典文本而非現代口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偏僻、邊遠的地方。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阝,總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在《晉書·郡國志上》一書中。在繁體字中,《邊陬》的寫法保持不變。古代漢字寫法中,《邊陬》的常見寫法多樣,例如“邊陬”、“辺陬”等。以下是一些關于《邊陬》的例句:
1. 那個小村莊位于山腳下,是個邊陬的地方。
2. 這個島嶼是個邊陬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3. 探險家們決定去探索那片邊陬的荒野。
一些與《邊陬》相關的組詞包括“邊緣”、“陬地”等。近義詞可以是“偏僻”、“邊緣”等詞語。而《邊陬》的反義詞可以是“中心”、“核心”等詞語。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