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挽詩的意思、挽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挽詩的解釋

哀悼死者的詩。 清 方文 《述哀》詩:“誄文既欵懇,挽詩并愁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七回:“因走到那邊仔細一看,原來都是些挽詩,詩中無非是贊歎他以身殉母的意思。” 袁鷹 《不滅的詩魂》:“ 鄧拓 同志展閱 司馬 寄來的信,夜不成眠,含着眼淚寫了一首挽詩。”


哀悼死者的詩。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四·張伯成注杜》:“獨足翁 吳伯慶 有輓詩雲:‘箋疏空令傳 杜 律,志銘誰與繼 唐 碑。’”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壽詩挽詩悼亡詩》:“ 郎仁寳 雲:輓詩盛於 唐 ,非無交而涕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挽詩”是哀悼死者的詩歌形式,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文學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與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功能

挽詩以詩為載體,抒發對逝者的哀思,常結合逝者生平事迹或品德進行追憶。其情感基調多為悲怆,旨在寄托生者的哀痛。例如清代方文在《述哀》中通過挽詩表達深切的愁緒,袁鷹則用挽詩紀念鄧拓的堅貞品格。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先秦時期已有類似挽歌的雛形,如《薤露》《蒿裡》被視為挽歌之祖。
  2. 魏晉南北朝興盛:戰亂頻繁促使生死主題流行,文人借挽詩表達對生命無常的感慨,如陶淵明《拟挽歌辭》以超脫視角探讨生死。
  3. 唐宋至明清成熟:逐漸形成固定格式,内容更注重對逝者生平的評價,如唐代吳伯宗《挽詩》通過“貞珉紀潛德”贊頌逝者德行。

三、内容特點

四、代表作品

詩人 作品 特色
陶淵明 《拟挽歌辭》 超脫生死觀,語言質樸
陸機 《挽歌詩》 哲理性強,探讨生命本質
吳伯宗 《挽詩》 注重贊頌德行,結構嚴謹

五、文化意義

挽詩不僅是文學表達,更是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時期甚至出現“以悲為美”的風尚,文人通過創作挽歌彰顯個性。其發展曆程反映了不同時代對生死、倫理的思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創作背景,可參考《昭明文選》等古籍或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挽詩的意思

挽詩是一種用于悼念逝者或表達哀思的詩歌形式。它通常被用來表達對逝去之人的思念、祈禱或寄托,以及對生死的思考和對生命的反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挽詩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包含了“扌”和“又”兩個部首。它是由11個筆畫組成,分别是“橫”、“橫”、“豎”、“豎”、“豎鈎”、“撇”、“捺”、“撇”、“撇”、“捺”、“豎”。

來源和繁體

挽詩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其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挽歌》中,被用來形容追懷、悼念。在繁體字中,挽詩的寫法依然是「挽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挽詩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輓詩」,包含了部首「車」和「言」,并且筆畫稍有變化,包含了12個筆畫。

例句

1. 他寫了一首挽詩,表達對故友的哀思。

2. 這篇挽詩以優美的用詞和動人的意境,深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組詞

1. 挽歌:用來悼念逝者的歌曲。

2. 挽聯:出現在挽聯上的詩句,用來表達逝者的思念和哀悼。

近義詞

1. 哀詩:抒發哀思和思念的詩歌。

2. 悼詞:悼念逝者的詞語或語言。

反義詞

1. 頌詩:贊美和頌揚的詩歌。

2. 慶詩:用來慶賀和祝福的詩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