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為衆人所瞻望。語出《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 尹 ,民具爾瞻。” 毛 傳:“具,俱;瞻,視。” 鄭玄 箋:“此言 尹氏 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視汝之所為。”《三國志·魏志·高柔傳》:“今公輔之臣,皆國之棟梁,民所具瞻。” 宋 周必大 《二志堂詩話·辨歐陽公釋奠詩》:“宰相者,人臣極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容輕授。”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有德者,隆之虛位,但取具瞻;高才者,處以重任,不問出入。”
(2).指宰輔重臣。《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序》:“具瞻之範既著,台衡之望斯集。” 呂向 注:“具瞻、台衡并宰相之位也。” 宋 王谠 《唐語林·政事上》:“在具瞻之地,自有國容。”
“具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具瞻”最初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的“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意為“民衆共同瞻望”()。其中:
原句形容周朝太師尹氏身居高位,天下百姓都仰視其言行,後演變為形容身居顯赫地位、被衆人關注的對象()。
在曆史文獻中,“具瞻”主要有兩種用法:
需注意:有資料将“具瞻”誤釋為“具備遠見”(如某低權威性網頁),但根據《詩經》原典及曆代文獻,此解缺乏依據,應為現代誤讀(可作對比參考)。
《具瞻》是一個成語,表示觀察以賴于具體事物,推斷以賴于可觀察的一部分。
《具瞻》的部首是目,共包含10畫。
《具瞻》源自于《左傳·莊公十年》:“具瞻聽之。”意為“仔細聽聽”。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它今天的含義。
繁體字為「具瞻」。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采用「具顑」來代替。
1. 觀察問題時,我們應該具瞻事物的本質,而不僅僅看到表面現象。
2. 他通過具瞻學生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成功地推斷出他們的不滿情緒。
具體、具備、具有、具象、具體化等。
觀察、察覺、觀測、瞻仰等。
片面、主觀、主觀臆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