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炷的意思、檀炷的詳細解釋
檀炷的解釋
燃着的檀香。 前蜀 杜光庭 《飛龍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詞》:“蘭燈夜燭於九冥,檀炷晨飛於三境。”
詞語分解
- 檀的解釋 檀 á 落葉喬木,木質堅硬,用于制家具、樂器(亦稱“青檀”)。 淺绛色:檀口(形容紅豔的嘴唇)。 〔檀香〕常綠喬木,産在熱帶及 * 帶,木質堅硬,有香氣,可制器物及香料,又可入藥。 〔紫檀〕常綠喬木,木
- 炷的解釋 炷 ù 燈心。 燒,燃香:炷香。 量詞,指燃着的線香:一炷香。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檀炷是漢語中具有古典韻味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檀”指檀香木,屬名貴香料,古代多用于制作香品。《漢語大詞典》釋“檀”為“木名。香木,可制器物,亦可入藥”。而“炷”本義為燈芯,後引申指點燃的香柱,《說文解字注》稱“炷,燈中火主也”,宋代《廣韻》記載“炷,燈炷”。組合成詞後,“檀炷”特指檀香制成的香柱,常見于古代詩詞與宗教儀式。
二、文化内涵
檀炷在古代文人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唐代李商隱《無題》詩雲“金蟾齧鎖燒香入”,其中“香”即包含檀炷意象,象征高潔品性。佛教典籍《法華經》記載“燒衆名香”,檀香因氣味清雅持久,成為宗教祭祀的首選香料,其燃燒過程被賦予淨化心靈、溝通天地的哲學意義。
三、使用場景
- 宗教儀式:佛教法事、道教齋醮中常用檀炷供佛敬神
- 文人雅集:宋代文人四大雅事“焚香點茶”之首即指檀炷品香
- 醫藥典籍:《本草綱目》載檀香“主治心腹疼痛”,檀炷煙氣亦有安神之效。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中國香文化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網絡擴展解釋
“檀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 拼音:tán zhù(注音:ㄊㄢˊ ㄓㄨˋ)
- 釋義:指燃燒中的檀香,常用于描述焚香時的香柱或香火。
2.字詞結構分析
- 檀:指檀香木,一種名貴香料或木材,常見于宗教儀式或文人雅集。
- 炷:原意為燈芯或燃燒物,此處引申為“燃着的香柱”。兩字結合,強調檀香燃燒的狀态。
3.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五代十國時期前蜀文人杜光庭的《飛龍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詞》:“蘭燈夜燭於九冥,檀炷晨飛於三境。”
此句描繪了檀香與燈火在宗教場景中的意境,暗含超脫塵世之意。
4.文學與使用場景
- 常見于古典詩詞,如宋代陳克《谒金門》中“檀炷繞窗燈背壁”,唐代劉兼《芳春》“金爐檀炷冷慵添”,均以“檀炷”渲染靜谧、清雅的氛圍。
5.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較少,多保留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用于形容焚香場景或宗教儀式。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語料,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如、2、4)。
别人正在浏覽...
罷困貝朋便好道常境漦龍赤雀銜丹書崇信楚醅電船電繞樞光帝居對薄公堂頓舟風驷腐骨隔山鞏堅宮刑桄關珪珙函藏黑茫茫烘托化募火畜甲匠講經説法戒香濟勝救解孔子廟堂碑來手來旨爛柯山梨園榜羅甸滿坑滿谷矊脈黾媒妙戲明水内書生逆泝曝屍敲殺輕徒人瑞三舍侍姝守土守志談義涕唾外刑玩奸文倒無實無所不有吳謠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