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戒律能滌除塵世的污濁,故以“香”喻。亦指所燃之香。 南朝 齊 張公禮 《龍藏寺碑》:“戒香恒馥,法6*輪常轉。” 唐 司空圖 《為東都敬愛寺講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啟祕藏而演毗尼,熏戒香以消煩惱。” 明 屠隆 《昙花記·郊行蔔佛》:“遠望玉毫光,禮慈容,拈戒香,良人汗漫遊禽尚,何曾裹糧,蕭條布裳。” 清 納蘭性德 《浪淘沙》詞:“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戒香漢語 快速查詢。
“戒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佛教義理和現代漢語用法綜合理解:
戒律的象征
佛教認為持守戒律能淨化身心,如同香氣滌蕩污濁,故以“香”比喻戒律的清淨力量。持戒者通過遵守五戒、菩薩戒等規範,使德行如香氣般遍及十方()。
修行境界的體現
在《六祖壇經》中,戒香被解釋為“心中無非無惡,無貪瞋嫉妒”,強調持戒者内心的純淨狀态。這種“香”并非物質氣味,而是道德修持的外化()。
戒香代表以内在修持替代外在形式,強調通過持戒達到心靈淨化,而非依賴焚香等儀式()。
例句:納蘭容若詞雲“曾染戒香消俗念”,即以戒香喻指脫離凡塵欲望()。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戒律體系或具體典籍,可查閱、10、11的原始資料。
《戒香》是指禁止或警告使用香火的行為。這個詞的含義可以理解為戒除燃燒香燭的習俗,亦即不要使用香火供養神明或祖先。
《戒香》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戒(radical)和香(phonetic)。其中戒是由扌(手)組成的部首,香的部首則是木。《戒香》一共有11畫。
《戒香》一詞起源于佛教經典。佛教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最基本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戒香即是在佛教修行中要求戒除燃香供養的習俗,以遵守五戒。
《戒香》的繁體字為「戒香」。
在古代,戒香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其中,「戒」的古字形為「戒」,「香」的古字形為「香」。
1. 佛教中,修行者要堅持戒香。 2. 春節期間,有些人戒香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組詞:戒器、戒律、戒除、香火。
近義詞:禁止供香、停止焚香。
反義詞:供香、燃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