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羅甸的意思、羅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羅甸的解釋

(1).即螺钿。又稱螺甸。我國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用貝殼或螺蛳殼薄片鑲嵌在木器、漆器表面,做成有彩色光澤的花紋或圖形。 崔左夫 《錢塘風雨》:“然後拿出一隻精緻的嵌羅甸的盒子,盒子上鑲着一對楚楚的仕女。”參見“ 螺鈿 ”。

(2).古國名。地當在今 貴州省 中部。 明 田汝成 《炎徼紀聞·奢香》:“ 火濟 者, 蜀漢 時佐丞相 亮 ,刊山通道,擒 孟獲 有功,封 羅甸國 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羅甸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專有名詞,其釋義可從曆史地理、行政區劃、民族文化三個角度解析:

一、曆史地理概念

“羅甸”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新唐書》,指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羁縻州政權,中心位于今貴州省中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記載,“羅甸國”為唐代彜族先民建立的部落聯盟,彜語稱“洛甸”,意為“山谷間的屬地”。其疆域涵蓋今安順、貴陽至黔南部分地區,後隨朝代更替逐漸演變為地域代稱。

二、現代行政區劃

現行“羅甸”特指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的羅甸縣。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該縣成立于1951年,總面積3013平方公裡,以喀斯特地貌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地理特征。縣政府官網顯示,其地名承襲古稱,因境内羅斛汛與甸化城兩地名合并得名。

三、民族文化載體

在民族學語境中,“羅甸”承載布依族、苗族文化記憶。《貴州通志》記載,當地至今保留“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族傳統節慶,其“火龍果文化節”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語言學角度,“羅”在布依語中有“山地”之義,“甸”源自彜語“甸那”(紅色土地),複合詞體現多民族語言交融特征。

(文獻來源: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2.貴州省羅甸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3.民族出版社《貴州通志》;4.貴州民族大學《布依族文化簡史》)

網絡擴展解釋

“羅甸”一詞包含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和曆史背景進行解釋:

一、傳統手工藝品

指螺钿(又稱螺甸),是中國傳統裝飾工藝,使用貝殼或螺蛳殼薄片鑲嵌在木器、漆器表面,形成彩色花紋。這種工藝以材質光澤和精細圖案著稱,常見于古代器物中,例如《錢塘風雨》中描述的“嵌羅甸盒子”。


二、地理名稱

  1. 古國名
    唐代至元代,貴州中部曾存在名為“羅甸”(或羅殿國)的政權,其範圍覆蓋今貴州西部及中部,南宋時期與廣西通商,元朝時被納入行政管轄體系。

  2. 現代縣名
    現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原稱“羅斛”,因地形似古代量器“斛”得名,1930年更名羅甸縣。其地理位置特殊,東接廣西,境内以亞熱帶氣候為主,2020年退出貧困縣序列,常住人口約25.8萬。


三、補充信息

羅甸縣現以“康養湖城”著稱,擁有喀斯特地貌、溶洞景觀和溫暖氣候,冬季平均氣溫15-20℃,是多民族聚居地(布依族、苗族等),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安藍白獺髓崩渹冰上運動遲停出土促狹達官彈盡援絕地震波煩速負俗扶危持颠感怿公學桂戶海岱寒葩鹼水建議交善紀綱地九鼎客賦趷查昆侖竹類犴轠轠愣頭愣腦鱗蹙落選嫚兒忙手忙腳芒洋胚乳剽拾譬猶譴笞譴谪潛質巧宗兒起拜青緺窮說攘攘營營軟下疳散花人閃誤事魔食菜屎詩衰瘁四戚調鬭望其項背危思洿行烏雜顯沒孝帛瑕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