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土的意思、守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土的解釋

[defend the territory of one’s country] 守衛疆土

守土有責

詳細解釋

(1).守衛疆土。亦指地方官掌治其所轄區域。《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 孔 傳:“諸侯為天子守土,故稱守。”《秦併六國平話》卷下:“天下初定,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為天子守土,故稱監。”《明史·忠義傳三·黨還醇》:“吾守土之吏也。” 清 黃景仁 《鄧家墳寫望》詩:“頗聞守土責,宜備 淮 渦 神。”

(2).指地方官。 唐 韓愈 《袁州祭神文》之一:“若守土有罪,宜被疾殃於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閔,以時賜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劉庸夫》:“督師望風潰散,守土先期逸遁。”

(3). 晉 代為受封而未到所封之國的王侯設置的護衛部隊。《晉書·職官志》:“其未之國者,大國置守土百人,次國八十人,小國六十人,郡侯縣公亦如小國制度。”

(4).猶居住。 清 張岱 《陶庵夢憶·表勝庵》:“爐峯石屋,為 一金和尚 結茆守土之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土"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權威辭書中呈現穩定性與曆史延續性。根據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指"保衛領土"㈠,強調對國家疆域的保護職責。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為"守衛疆土",并引《書經·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的古代用例,突顯其軍事防禦屬性㈡。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指出該詞在近現代語境中擴展出"地方官員維護轄區安全"的行政職責内涵,如清代官員奏章中"守土有責"的表述即包含民政與軍事雙重責任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收錄其古代軍事典籍中的特殊用法,如《孫子兵法》"守則不足,攻則有餘"的防禦策略論述㈣。

詞源學研究表明,該詞結構遵循漢語"動賓式"構詞法,其中"守"字甲骨文作"從宀從寸",本義為房屋守衛,後引申為廣義保護;"土"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地之吐生物者也",指代具有主權意義的疆域㈤。這種詞素組合反映了古代中國農耕文明對土地守衛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守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含義略有差異,綜合多個來源可歸納為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守衛疆土
    指保衛國家領土或地方轄區,強調責任擔當。如“守土有責”(常見于軍事或政治語境)。

  2. 地方治理
    古代指地方官員管轄所屬區域,如《明史》中“吾守土之吏也”即體現官員的治理職責。


二、曆史演變

  1. 古代軍事與政治

    • 周代諸侯需“為天子守土”,體現分封制下的疆域管理(《書·舜典》)。
    • 晉代為未赴封地的王侯設置護衛部隊,稱為“守土”。
  2. 文學與典籍

    • 《六韬·守土》将其引申為政權保守策略,涵蓋政治、經濟、外交等多維度治理。

三、現代用法

  1. 責任象征
    常用于強調領土主權或崗位職責,如“守土盡責”適用于軍人、公職人員等群體。
  2. 居住與歸屬
    部分文獻提及“猶居住”,隱含對故土的守護情感(較罕見)。

四、例句參考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六韬》或《明史》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拜匣半路夫妻北朔博貫不當家花拉裁成藏弆成雙成對春淺麤誕大理寺單戀稻糧典型性格地層負從父系氏族公社公誠行濁言清寒香合乎哄堂大笑阛衢腳碓嬌怯怯饑溺近廟拒地渴槃陁國款段老鼋力大無窮鹂鹠柳桮柳圈流墜龍公勉厲苗脈末衖嘿然瓯摳旁訓樵采情知道秦隴欽天曆人細鬼大神儁折征鎖臂鎖鑐泝通譚空駝毧骫任微邪文劄無絃琴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