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攤徵的意思、攤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攤徵的解釋

攤派征收。 唐 陸贽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之一:“舊重之處,流亡益多……有流亡,則已重者攤徵轉重。” 宋 李骘 《徐襄州碑》:“至於補累攤徵,有加無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攤徵”是古代漢語中與賦稅相關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按戶或按人口分攤征收賦稅的行為。該詞由“攤”(分攤)和“徵”(征收)兩個語素構成,屬于官府行政術語,常見于唐宋至明清時期的財稅文獻中。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攤徵”最初強調“平均分配”的征收原則,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地方官吏“按田畝攤徵錢糧”。明清時期詞義擴展,可指代因突發財政需求臨時增設的稅種,如《明會典》提及“災年攤徵丁銀以補倉廪”。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僅存于曆史研究領域。

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第6冊第1234頁将其定義為:“按比例分配征收賦役”,《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第3冊第2875頁則标注其屬“古代賦役制度術語”。建議專業研究者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五史》及《中國曆代食貨志彙編》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攤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ān zhēng,其核心含義是分攤征收費用或責任,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攤”指分攤、平均分配,“徵”指征收、收取。合起來表示将費用或責任平均分配給相關的人或團體,尤其用于賦稅或公共事務的分攤。

曆史背景與用法

  1. 賦稅分攤
    唐代陸贽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中提到:“舊重之處,流亡益多……有流亡,則已重者攤徵轉重。” 說明當時因人口流亡,剩餘民衆的賦稅負擔被進一步分攤,導緻壓力加重。
  2. 政策實施
    宋代李骘的《徐襄州碑》記載:“至於補累攤徵,有加無減。” 表明攤徵可能用于彌補財政虧空,但長期執行會加重民衆負擔。

延伸含義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攤徵”多用于曆史語境,描述政府或團體分攤賦稅、費用的行為。其效果取決于執行方式,可能體現公平分配,也可能因過度攤派引發民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代陸贽、宋代李骘的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辦得到迸淚本面朝邑稠缛次貧疵失大步流星大予燈心颠鸾倒鳳刁酒地幔地紐東抹西塗防戍封隧烰火鬼物桂子韓海蘇潮浩爛懷夢草豢牢化雲徽绋火缽簡單化膠州灣金漆馬桶金傘坎兒路糧道流輸旅寄旅情貌取麻線拿辦暖孝跑馬觀花拼綴箧笥氣吼吼親朞畎隴善哉行贖放水泡説理戍栅抒心騰撲聽見偷工減料吐飯成蜂芗澤消毀狎習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