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守邊境。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防戍兄兼弟,收田婦與姑。”
“防戍”是漢語中由“防”與“戍”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防禦守衛”,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邊防活動。“防”指預先采取抵禦措施,如《說文解字》釋為“隄也”,本義為堤壩,引申為戒備、抵禦;“戍”則指軍隊駐守,《說文解字》注為“守邊也”,特指邊疆駐防。兩字結合後,“防戍”強調通過部署兵力與工事,對特定區域進行長期軍事防護的行為。
從曆史語境看,“防戍”常出現在古代軍事文獻與邊疆治理記錄中。例如唐代《通典·兵典》提及“邊城防戍,烽燧相望”,指邊防體系中城池與烽火台的協同守衛;明代《籌海圖編》亦載“沿海防戍,以禦倭寇”,反映海疆防禦的軍事布局。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守土有疆”的戰略思想。
現代漢語中,“防戍”一詞使用頻率較低,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在軍事史研究領域。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防守;戍守”,并引《舊唐書·吐蕃傳》為例證。研究者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曆史軍事專著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防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防守邊境,主要用于描述軍事防禦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防”(防備、守衛)和“戍”(軍隊駐守)組合而成,特指在邊境地區進行軍事防禦和駐守活動。例如唐代元稹的詩句“防戍兄兼弟,收田婦與姑”,生動描繪了當時邊境軍民共同參與防禦的情景。
字義解析
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反映中國古代對邊疆安全的重視。其使用場景多與戰争、屯田等軍事民生結合的活動相關,如元稹詩中提到的“兄兼弟”說明防戍具有家族協作性質。
相關詞彙擴展
與“防戍”相關的成語包括“防微杜漸”“思患預防”等,均體現防範意識。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被“邊防”“駐防”等替代。
傍蔭暴暴倍費悲切臕息标準時間不堪其憂酬酹春态除牆屋出事悴槁悼悔大全大兄弟低徐東極杜廢堕斁翻天覆地風刺賦生幹祈鶴列皇穹輝景壺手燋種竭精結絡稽留進盥近就李将軍列傳盧都末茶疋段憑券撲斷謙悫谯怒侵傍驅脅讓茶攘患忍耐力喪滅三國志擅事升音生資豎褐水陸道場私器天贶田馬纖鈎橡皮圖章現生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