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甽壟”。田間壟溝。借指鄉野,民間。《新唐書·李密傳》:“僕起畎隴,志不及此,須君得倉,更議之。”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後王之法,不躬耕者……人十畝而止,露田者人二十畝而止矣。以一人擅者,甽壟溝洫,非有其壤地也。”
“畎隴”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uǎn lǒng,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畎隴”既指具體的田間溝壟結構,也可抽象為鄉野、民間的代稱,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或章炳麟著作。
《畎隴》這個詞常用于描述農田的規模和邊界。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畎和隴。
畎的拆分部首是田,它的筆畫數為5。隴的拆分部首是阝,它的筆畫數為8。
《畎隴》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宛》中。《詩經》是古代中國的一部詩歌集,畎隴被用來形容田地的大小和邊界之處。
繁體的寫法為「畎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畎的寫法多種多樣,有時候會在上方加上橫折,表示水流的樣子。隴的寫法則相對穩定,與現代寫法并無太大差别。
1. 他在一片肥沃的畎隴上耕種莊稼。
2. 這塊土地的畎隴非常寬廣,可供我們種植大量作物。
畎畔、隴頭、隴西、隴上、隴東
疆域、領地、田地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