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近熟習。《韓非子·南面》:“狎習於亂而容於治,故 鄭 人不能歸。”《法苑珠林》卷三十:“愚暗近智,如瓢斟味,雖久狎習,猶不知法。” 清 曾國藩 《仁和邵君墓志銘》:“酣恣而不厭,狎習而彌虔。” 冰心 《往事二》八:“幾多好男子,輕侮别離,弄潮破浪,狎習了海上的腥風。”
“狎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 xí,其核心含義為“親近熟習”。以下從詞義、用法及語境展開說明: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日常口語較少見。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狎昵”(含輕佻義)混淆。
如需更深入的語義演變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辭海》等權威辭書。
《狎習》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形容對人或事物過于親近、熟悉,甚至超出了分寸。
《狎習》的部首是犬,總共有10個筆畫。
《狎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史記·魏其武安侯世家》中。繁體字為「獠翕」。
在古代,「狎習」這個詞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如「獠翕」的「翕」字中包含了「羿」旁,表示翻壓,更凸顯了過分親近的意味。
1. 他過去隻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員工和同事保持着狎習的關系,後來卻因此遭到了許多誤解和糾紛。
2. 明明知道這個人對你并不真心,為什麼還要和他保持狎習的交往呢?
組詞:狎昵、狎客、親狎、狎弄、縱橫狎昵。
近義詞:親近、熟悉、親昵。
反義詞:疏遠、陌生、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