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瑟調曲名。古辭首句為“來日大難,口燥唇乾”。 曹操 父子均有作。 曹植 改題為《當來日大難》, 李白 亦作有《來日大難》,蓋以古辭首句名篇。參閱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善哉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瑟調曲》。
“善哉行”是漢魏時期樂府詩的曲調名稱,屬于《相和歌·瑟調曲》之一。其核心含義及發展脈絡如下:
“善哉行”原為樂府古題,最早的古辭以“來日大難,口燥唇幹”為首句,表達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同時包含求仙訪道、寄托友情的主題。此名可能源自古辭首句的感歎詞“善哉”,後逐漸固定為曲調名稱。
内容多涉及人生哲理、宴飲歡聚或求仙隱逸,語言風格質樸。如曹植詩句“持滿如不盈,有德者能卒”體現修身之道,曹操作品則融入曆史典故與政治抱負。
有說法稱其為《論語》中的成語(如),但權威文獻均指向樂府曲調起源,未見儒家經典直接關聯,需以樂府體系為準。
欲了解具體作品,可參考《樂府詩集》或曹操、曹植詩集,部分譯文見、7的解析。
《善哉行》是一個成語,意為做好事、行善。表示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善良、正直。
《善哉行》可以拆分為:善(土部)哉(口部)行(行部)。其中,“善”部的筆畫數為12畫,“哉”部的筆畫數為10畫,“行”部的筆畫數為6畫。
《善哉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天下不與也。’‘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其中的“好人”一詞在古代經典文獻中演變為了“善人”,兩個詞合并成了“善哉”,加上“行”字組成了《善哉行》。
在繁體字中,善哉行的寫法為“善哉行”。
古代的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善哉行》的字形為:
善:⺁土又丷
哉:口山
行:彳亍
1. 他一直以來都是個善哉行的人,經常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2. 在困境中,隻有善哉行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尊敬和支持。
與《善哉行》相關的組詞有:
善良、行善、行為、行動、善行、哉善哉等。
近義詞:好人、善人、仁者
反義詞:惡人、壞人、邪惡
【别人正在浏覽】